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如何确定未知杂质的化学结构与毒性等级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1-20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杂质是影响药品安全与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未知杂质,因结构不清、毒性不明,成为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的重点难题。本文围绕未知杂质的结构解析与毒性等级评估两大核心环节,结合实际分析流程与技术应用,详细阐述如何从分离富集到结构确证,再到毒性定量评估的全流程方法,为药物研发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未知杂质的分离富集:结构解析的前提

未知杂质通常在原料药中含量极低(多低于0.1%),直接分析难度大,需先通过分离富集获得足够量的纯品。常用方法包括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固相萃取(SPE)与逆流色谱(CCC)等。其中Prep-HPLC是最常用的手段,需根据杂质与主成分的极性差异选择色谱柱(如C18反相柱用于非极性杂质,HILIC柱用于极性杂质),并优化流动相组成(如调整乙腈/水比例、添加甲酸/氨水改善峰形)。

例如,某API中的未知杂质在HPLC上与主成分保留时间接近,可通过降低流动相流速(从1mL/min降至0.5mL/min)、延长梯度洗脱时间(从20min延长至40min)提高分离度;若杂质含量低于0.05%,则需多次进样(如10次500μL样品),收集目标峰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干,获得足够量的纯品用于后续分析。

固相萃取则适用于极性较强或易溶于水的杂质,通过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如C18、HLB或离子交换小柱),用样品溶液过柱、淋洗除去主成分,再用洗脱剂(如甲醇/乙腈)洗脱杂质。需注意优化淋洗条件,避免杂质流失——比如某含氨基的杂质,可用阳离子交换小柱(SCX),用pH3的醋酸溶液上样,再用氨水/甲醇洗脱,可有效富集杂质。

结构解析的常用技术:从碎片到完整结构

结构解析需结合多种光谱技术,互补验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是获取分子量与碎片信息的核心工具:电喷雾电离(ESI)适用于极性大、易带电的化合物,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适用于非极性、低分子量化合物。通过LC-MS的总离子流图(TIC)可定位杂质峰,高分辨MS(HRMS)能提供精确分子量(误差小于5ppm),从而确定分子式——比如某杂质HRMS测得精确质量为256.1234,计算得分子式为C14H16O4(理论质量256.1049),误差符合要求。

核磁共振(NMR)是解析结构的“黄金标准”,1H-NMR可提供氢原子的数目、化学环境与连接关系(如甲基的δ=1.0左右,芳氢的δ=7.0-8.0),13C-NMR可确定碳骨架(如羰基碳的δ=170-200,芳碳的δ=120-160)。二维NMR技术如COSY(相关光谱)可揭示相邻氢原子的连接(如CH2-CH3的耦合),HMBC(异核多键相关)可连接碳骨架与官能团(如羰基碳与α-氢的远程耦合)。例如,某杂质的1H-NMR显示δ=7.5(d,2H)、δ=6.8(d,2H),提示对位取代的苯环;HMBC显示苯环碳与δ=172的羰基碳相关,可推断苯环与酯基相连。

红外光谱(IR)用于识别官能团:羰基(C=O)的特征峰在1650-1750cm-1(酯羰基约1735cm-1,酮羰基约1715cm-1),羟基(O-H)在3200-3600cm-1(缔合羟基为宽峰),双键(C=C)在1600-1680cm-1。例如,某杂质IR在1730cm-1有强峰,提示酯基;3400cm-1有宽峰,提示羟基,结合NMR数据可确定为羟基取代的酯类化合物。

X射线衍射(XRD)适用于结晶性杂质的结构确证,通过测定晶体的衍射图案,可获得原子的空间排列信息,是结构解析的最终验证手段——若杂质能形成单晶,XRD可直接给出完整的三维结构,避免光谱解析的歧义。

结构解析的逻辑流程:从“碎片”到“完整拼图”

结构解析需遵循“先宏观后微观、先定性后定量”的逻辑:第一步,用LC-MS确定杂质的分子量与分子式(如分子式C14H16O4);第二步,用IR识别官能团(如酯基、苯环、羟基);第三步,用1H-NMR与13C-NMR解析碳氢骨架(如苯环的取代位置、侧链的连接方式);第四步,用二维NMR验证结构碎片的连接(如苯环与酯基的连接、羟基的位置);第五步,用合成对照品或XRD验证结构的正确性。

以某非甾体抗炎药的未知杂质为例:第一步,LC-MS测得分子量274,HRMS确定分子式C15H18O5;第二步,IR在1735cm-1(酯基)、1600cm-1(苯环)、3450cm-1(羟基)有特征峰;第三步,1H-NMR显示δ=1.2(t,3H,CH3)、δ=4.2(q,2H,CH2-O)、δ=7.2(s,5H,苯环)、δ=4.5(d,1H,CH-OH)、δ=3.8(s,3H,O-CH3);第四步,COSY显示CH3(δ=1.2)与CH2-O(δ=4.2)耦合,CH-OH(δ=4.5)与相邻的CH2耦合;HMBC显示苯环碳与CH-OH的碳相关,O-CH3的碳与酯羰基碳相关;最后,合成该结构的对照品,与杂质的LC保留时间、MS、NMR数据完全一致,确证结构为“甲基-2-羟基-3-苯丙基丙酸酯”。

毒性等级评估的前提:杂质的准确定量

毒性等级与杂质的暴露量直接相关,需先建立可靠的定量方法。常用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外标法,需满足方法学验证要求:线性范围(覆盖杂质的预期含量,如0.01%-1.0%)、回收率(90%-110%,反映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日内RSD<2%,日间RSD<3%,反映重复性)、检测限(LOD,信噪比≥3)与定量限(LOQ,信噪比≥10)。

例如,某杂质的定量方法验证:用杂质对照品配制0.01、0.05、0.1、0.5、1.0μg/mL的溶液,HPLC测定峰面积,线性回归方程为y=12345x+678,R²=0.9998(线性良好);回收率试验:向API中加入0.05、0.1、0.5μg/mL的杂质对照品,测得回收率分别为92%、95%、98%(符合要求);精密度试验:同一溶液连续进样6次,峰面积RSD=1.2%(日内),连续3天进样,RSD=2.1%(日间);LOD=0.002μg/mL,LOQ=0.005μg/mL(可检测低至0.001%的杂质)。

若杂质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残留溶剂),则用气相色谱(GC)法,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如DB-624柱用于极性溶剂)与检测器(FID用于有机物);若为无机杂质(如重金属),则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

毒性等级评估的核心:毒理学数据与指导原则

毒性等级评估需遵循ICH Q3A、Q3B与FDA指南,核心是确定“允许每日暴露量(PDE)”——即患者每日摄入该杂质而无显著健康风险的最大量。

基因毒性杂质(GTIs):指能损伤DNA的杂质,需严格控制。评估方法包括Ames试验(用5种菌株,加或不加S9,回复突变率≥2倍阴性对照为阳性)、体内微核试验,或QSAR模型预测。阳性基因毒性杂质的PDE通常为1.5μg/day(基于线性无阈值模型,安全因子10000)。

非基因毒性杂质(NGTIs):评估基于“无可见不良反应水平(NOEL)”——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毒性的最高剂量。PDE计算式为:PDE=NOEL×50kg(人体体重)/(F1×F2×F3×F4×F5),其中F1(种属差异)=10,F2(个体差异)=10,F3(暴露时间)=1-10,F4(毒性严重程度)=1-10,F5(数据充分性)=1-10。例如,某杂质的大鼠NOEL=50mg/kg/day,F1-F5均为10,则PDE=50×50/(10×10×10×10×10)=0.25mg/day。

毒性等级的分类与应用:从数据到决策

根据ICH规则,杂质分为三类:

1、基因毒性杂质:若暴露量超过PDE(1.5μg/day),需修改工艺(如替换原料、优化反应条件)。例如,某杂质为N-甲基亚硝胺,暴露量5μg/day(超过PDE),将二甲胺替换为甲胺后,暴露量降至1μg/day,符合要求。

2、非基因毒性杂质:若含量≤0.1%且PDE≥1.0mg/day,无需进一步研究;若含量>0.1%或PDE<1.0mg/day,需提供NOEL数据计算PDE。例如,某杂质含量0.15%,PDE=0.5mg/day,患者每日服用1g API,暴露量=1.5mg/day(超过PDE),需纯化工艺降低含量至0.05%。

3、残留溶剂:按ICH Q3C分类,第一类(如苯)PDE=0.02mg/day,第二类(如乙腈)PDE=4.1mg/day,第三类(如乙醇)PDE=50mg/day,需控制在对应PDE以下。

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法

挑战1:杂质含量极低(<0.01%)。解决方法:增加样品量(如10g API)、制备色谱多次进样(合并收集目标峰)、在线富集(LC-LC)。

挑战2:结构解析碎片不足。解决方法:用HRMS测精确分子量、MS/MS测多级碎片、二维NMR(HSQC、HMQC)补充信息。

挑战3:毒性数据不足。解决方法:QSAR模型预测、参考类似结构毒性数据、有限毒理学试验(如Ames+急性毒性)。

挑战4:杂质在货架期增长。解决方法:分析增长原因(氧化/水解)、添加抗氧剂/调整pH、优化包装(如铝塑包装)。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