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杂质分析中手性杂质的分离与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手性杂质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同一药物的对映体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药效、毒性或代谢特征,如沙利度胺的(R)-对映体具镇静作用,(S)-对映体却会导致胎儿畸形。因此,精准分离与定量原料药中的手性杂质,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迭代,手性杂质检测从“能分离”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升级,为原料药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手性色谱法:主流技术的迭代与优化
手性色谱法是目前原料药手性杂质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其核心在于手性固定相(CSP)与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A)的改进。在CSP方面,多糖衍生物(如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仍是主流,但通过表面化学键合技术,其稳定性显著提升——传统涂覆型CSP易受流动相冲刷脱落,而键合型CSP可耐受更高比例的有机改性剂(如乙腈、甲醇),适用于更多极性药物的分离。例如,键合型纤维素三(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固定相,可有效分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的手性杂质,柱寿命延长至500次以上进样。
在CMA方面,环糊精衍生物仍是最常用的添加剂类型。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因水溶性好、包合能力强,被广泛用于碱性药物的手性分离——其分子中的羟基可与药物的氨基形成氢键,同时空腔结构包裹疏水基团,实现对映体的拆分。此外,离子液体作为新型CMA也受到关注,如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增强对酸性手性杂质的分离效果,在非甾体抗炎药的手性检测中,检测限降至0.01%(远低于ICH Q3A要求的0.1%)。
毛细管电泳法:高效微型化的技术突破
毛细管电泳法(CE)以“高效、低样本消耗、环境友好”的特点,成为手性杂质分析的重要补充。其中,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与毛细管电色谱(CEC)是最常用的模式。MEKC通过在缓冲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形成胶束,利用手性添加剂(如磺化β-环糊精)与对映体的相互作用差异实现分离——例如,用50 mmol/L SDS + 10 mmol/L磺化β-环糊精的缓冲液,可在10分钟内分离出氨基酸类原料药中的D-型杂质,样本量仅需2 μL。
CE的另一进展是自动化与微型化。新型毛细管电泳仪集成了自动进样、在线检测(如激光诱导荧光,LIF)与数据处理系统,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例如,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μCE)将分离通道缩小至几十微米,不仅缩短了分离时间(至3分钟内),还可实现多通道并行检测——某药企利用μCE系统,同时分析6种心血管药物的手性杂质,日检测通量提升至200个样本以上。此外,CE与质谱的联用(CE-MS)也解决了传统CE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通过电喷雾离子源(ESI)将毛细管中的分离组分直接离子化,检测限可达到ng/mL级别,适用于微量手性杂质的定量。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绿色高效的新兴选择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为主要流动相,兼具气相色谱的快速与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且无有机溶剂残留,符合“绿色分析”的趋势。SFC的手性分离核心仍是CSP,其中纤维素与淀粉衍生物固定相的应用最成熟——例如,纤维素三苯甲酸酯固定相可有效分离脂溶性药物(如甾体类、维生素类)的手性杂质,因sc-CO2的低粘度(约为液相的1/10),分离速度比HPLC快3-5倍。
近年来,SFC的改进集中在流动相改性剂与检测技术的优化。添加少量有机改性剂(如甲醇、异丙醇)可调节流动相的极性,增强对极性药物的溶解度——例如,用sc-CO2 + 5%甲醇的流动相,可分离出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中的(R)-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5(满足定量要求)。此外,SFC与紫外检测(UV)、质谱(MS)的联用,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UV检测适用于含发色团的药物,而MS检测则用于无发色团的药物(如氨基酸衍生物),检测限低至0.005%,可满足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某生物制药公司已将SFC用于单抗药物的手性杂质检测,替代传统HPLC后,分析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溶剂消耗减少80%。
质谱联用技术:复杂基质中的高灵敏度定量
对于基质复杂的原料药(如含辅料的制剂、生物制品),手性分离后的定量检测仍是难点——传统紫外检测易受基质干扰,导致结果偏差。而质谱联用技术(如LC-MS/MS、SFC-MS)凭借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LC-MS/MS的应用最为广泛。例如,在手性HPLC分离后,通过三重四极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可特异性检测目标手性杂质的特征离子对——某抗癌药物中的(S)-对映体杂质,在原料药中的含量仅为0.008%,通过手性C18柱分离后,用LC-MS/MS的MRM模式(母离子m/z 420,子离子m/z 250)检测,回收率达到98.5%,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此外,离子源的改进也提升了检测性能:电喷雾离子源(ESI)的纳米喷雾技术(nanoESI)可将离子化效率提高10倍以上,适用于低浓度手性杂质的定量;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则适用于脂溶性药物,避免了ESI中常见的离子抑制问题。
光谱法:快速互补的定性定量工具
光谱法虽不直接用于分离,但可作为手性杂质分析的快速补充,尤其适用于定性筛查与在线监测。圆二色谱(CD)是最常用的手性光谱技术,通过检测对映体对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差异,快速判断手性杂质的存在——例如,在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线上,用在线CD检测器可实时监测发酵液中的D-型氨基酸杂质,一旦含量超过0.05%立即报警,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红外光谱(IR)与拉曼光谱(Raman)结合化学计量学,可实现手性杂质的定量。例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布洛芬中的(S)-对映体,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光谱与浓度的校准模型,预测误差小于0.02%;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通过纳米金颗粒增强信号,检测限可达到10-9 mol/L,适用于痕量手性杂质的检测。此外,近红外光谱(NIR)因穿透性强,可用于固体原料药的非破坏性检测——某药企用NIR光谱仪快速检测片剂中的手性杂质,无需研磨或溶解,检测时间仅需1分钟,大幅提高了质量控制效率。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