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中皮肤含水量变化对保湿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5-21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评估保湿化妆品功效的核心环节,而皮肤含水量作为影响角质层屏障功能的关键变量,其变化会直接改变保湿成分的透皮路径与效率。无论是体外模拟测试中的静态水分控制,还是体内动态环境下的水分波动,皮肤含水量的细微差异都可能导致保湿成分透皮结果的显著偏差。本文结合皮肤生理学机制、成分特性及测试技术,系统分析皮肤含水量变化对保湿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透皮测试方法与保湿配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皮肤含水量与透皮吸收的基础关联

皮肤的透皮吸收主要发生在角质层,其“砖墙结构”(角质细胞为砖、脂质为灰浆)的完整性依赖于10%-20%的适宜含水量。当含水量充足时,角质细胞膨胀,脂质双分子层呈有序液晶态,屏障功能完好,限制亲水性成分自由透过;若含水量降至10%以下,角质细胞萎缩,脂质层排列紊乱甚至出现裂隙,亲水性成分可通过裂隙直接渗透。某大学皮肤实验室测试发现,当角质层含水量从15%降至5%时,维生素B5的透皮量从2.1μg/cm²升至6.8μg/cm²,增幅达223%,正是干燥导致的脂质裂隙提供了快速渗透通道。而含水量超过25%时,角质层过度水合,脂质层分离,虽屏障功能下降,但亲水性成分的水通道运输效率会因细胞肿胀而降低,反而抑制透皮。

皮肤屏障功能中的水分调控机制

皮肤屏障的脂质组分(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是维持透皮平衡的关键。神经酰胺的羟基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锚定脂质分子在有序结构中;当含水量减少时,氢键断裂,脂质从液晶态转为凝胶态,屏障通透性增加。同时,角质层中的天然保湿因子(NMF,如吡咯烷酮羧酸、氨基酸)含量与皮肤含水量正相关——NMF通过吸湿维持水分,其减少会导致皮肤干燥、屏障破坏。《皮肤研究与技术》的研究显示,当NMF含量从10%降至5%时,皮肤含水量从18%降到8%,此时甘油的透皮率从1.2μg/cm²升至4.9μg/cm²,原因是脂质层无序化破坏了屏障的选择性通透性。

保湿成分的透皮吸收路径差异

保湿成分按作用机制分为三类,其透皮路径对含水量的敏感性截然不同。封闭型成分(如凡士林、矿油)分子量⼤且脂溶性强,仅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几乎不透过角质层,因此含水量变化对其透皮无影响——某化妆品企业测试发现,矿油在含水量10%与20%时透皮率均低于0.1μg/cm²。吸湿型成分(如甘油、低分子透明质酸)为亲水性,通过角质细胞间的水通道蛋白(AQP3)运输;当含水量增加时,AQP3活性提高,促进成分向真皮渗透。例如,分子量10kDa的透明质酸在含水量15%时透皮率8%,升至25%时达15%,正是AQP3运输效率提升的结果。修复型成分(如神经酰胺、植物甾醇)为两亲性,需插入脂质双分子层发挥作用,仅在含水量12%-18%时透皮效率最高——含水量过低时脂质紊乱,无法锚定成分;过高时脂质分离,成分易随水分流失。

体外测试中皮肤含水量的可控性挑战

体外透皮测试常用猪皮、人皮替代物或重构皮肤模型,但静态水分控制与体内动态环境差异显著。体外通常通过PBS浸泡(1小时、4小时、24小时)或湿度箱(30%-90%)调节含水量,但无法模拟体内的代谢活动(如NMF合成、水分运输)。例如,用新鲜猪皮模拟含水量10%(浸泡1小时)、15%(浸泡4小时)、20%(浸泡24小时),测试甘油透皮率,结果15%时最高(3.5μg/cm²);但体内测试中,志愿者在湿度40%环境下,皮肤含水量18%,甘油透皮率达4.2μg/cm²,因体内血液循环形成浓度梯度,促进进一步透皮。此外,体外皮肤脂质代谢停滞,含水量变化不会引发NMF代偿性合成,往往高估干燥皮肤的透皮量,低估湿润皮肤的效率。

体内测试中动态水分变化的实时监测

体内测试需应对环境湿度、出汗、代谢等导致的水分波动,实时监测含水量与透皮量的关联是关键。共聚焦拉曼光谱可测角质层深层水分分布,经表皮失水率(TEWL)间接反映屏障功能,微透析技术能采集皮下组织液中的成分浓度。某医院皮肤科的测试显示,志愿者涂抹透明质酸保湿霜后,0小时TEWL为20g/(m²·h)(含水量约12%),透皮量1.2μg/cm²;1小时后TEWL降至12g/(m²·h)(含水量18%),透皮量升至2.5μg/cm²;3小时后TEWL稳定在10g/(m²·h),透皮量达3.1μg/cm²——水分增加与透皮量上升完全同步。而志愿者运动后(含水量28%)使用甘油溶液,透皮量从3.2μg/cm²降至2.0μg/cm²,因过度水合挤压水通道,降低运输效率。

典型保湿成分的吸水-透皮协同效应

保湿成分的吸水特性会反向影响皮肤含水量,进而改变自身透皮效率。甘油作为吸湿型成分,当皮肤干燥(含水量5%)时,会从真皮吸收水分到角质层,导致真皮含水量下降,抑制自身透皮(0.8μg/cm²);当含水量恢复至15%时,吸湿作用减弱,转而通过水通道向真皮渗透(3.2μg/cm²)。神经酰胺(修复型)与甘油的组合配方中,神经酰胺修复脂质层、维持适宜含水量,甘油通过吸水增加水通道活性,两者协同使透皮量比单独使用高50%(从2.1μg/cm²升至3.1μg/cm²)。另一项测试显示,透明质酸(吸湿型)与泛醇(修复型)组合时,泛醇促进AQP3表达,透明质酸补充水分,含水量15%时两者透皮率分别比单独使用高30%与40%。

含水量波动对透皮效率的非线性影响

皮肤含水量与保湿成分透皮率呈“抛物线”关系——透皮效率在12%-18%时达峰值,过高或过低均下降。某皮肤药理学实验室测试神经酰胺发现,含水量10%时透皮率5%,15%时12%,20%时8%;原因是15%含水量下脂质层呈液晶态,神经酰胺可顺利插入;20%时角质细胞膨胀,脂质间距增大,神经酰胺无法稳定锚定。甘油的抛物线峰值更偏向高含水量(18%左右),但超过20%后,细胞肿胀挤压水通道,运输效率下降。这种非线性关系提示,保湿配方需瞄准“最优含水量区间”(15%-18%),通过封闭型(维持水分)、吸湿型(补充水分)与修复型(稳定屏障)成分组合,锁定含水量以最大化透皮效率。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