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中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屏障功能及透皮吸收的双重作用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5-26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经皮给药制剂研发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评估。表面活性剂作为透皮制剂中常用的辅料,其作用并非单一——既能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结构促进药物渗透,又可能因过度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屏障功能损伤,甚至引发刺激性反应。这种“双重作用”是透皮吸收测试中需重点厘清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制剂配方的合理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皮肤屏障功能的结构基础与评估指标

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层的“砖墙结构”构成:角质细胞(砖)通过细胞间脂质(主要为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紧密连接,形成脂质双分子层,负责阻止外界物质侵入与体内水分流失。此外,角质细胞内的角蛋白与天然保湿因子(NMF)也参与维持屏障功能。

透皮吸收测试中,屏障功能的评估常用3类指标:经皮水分流失(TEWL),反映角质层完整性——TEWL升高提示屏障破坏;角质层含水量(电容法测定),下降说明保水能力降低;皮肤刺激性评分(如红斑指数),直接反映炎症反应。这些指标需与药物渗透量同步测定,才能全面评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与皮肤相互作用的初步特征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型分为4类:阴离子(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阳离子(如苯扎氯铵)、非离子(如吐温80、司盘60)、两性离子(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不同类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差异显著。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带负电荷,易与皮肤表面正电荷(角质细胞蛋白质)结合,渗透至细胞间脂质层破坏排列;阳离子通过电荷作用改变蛋白质构象,影响角质细胞稳定性;非离子依赖氢键与皮肤脂质结合,作用更温和;两性离子在生理pH下呈中性,刺激性最小。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屏障功能的破坏与透皮促进作用

以SDS为例,其破坏屏障的机制有二:一是“溶胀效应”使角质细胞吸水膨胀,扩大细胞间脂质间隙;二是“脂质提取作用”——疏水链插入脂质双分子层,将神经酰胺、胆固醇从角质层中提取出来,破坏脂质完整性。

测试数据显示:1% SDS处理离体人皮30分钟后,TEWL从10 g/(m²·h)升至45 g/(m²·h),脂质含量下降35%;模型药物咖啡因渗透量从12 μg/cm²增至32 μg/cm²(增1.7倍)。但2% SDS组,渗透量仅增至35 μg/cm²(增幅放缓),而TEWL升至60 g/(m²·h),皮肤出现红斑,说明高浓度下破坏作用超过促进作用。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温和性与双重作用平衡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亲水基团为聚氧乙烯链,疏水基团为失水山梨醇酯,通过“增溶作用”提高药物溶解度,同时“调节脂质流动性”轻度破坏脂质有序性,增加渗透通道。

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0.5%吐温80组渗透量28 μg/cm²(增1.5倍),TEWL15 g/(m²·h)(升15%);而1% SDS组渗透量32 μg/cm²,但TEWL45 g/(m²·h)。可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在较低刺激性下实现有效促进。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殊作用机制与风险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苯扎氯铵,带正电荷,易与皮肤表面负电荷(毛囊上皮糖蛋白)结合,通过“蛋白质变性”破坏角质细胞角蛋白构象,影响细胞稳定性。同时,电荷吸引作用可促进阳离子药物(如利多卡因)渗透,增加皮肤滞留量。

测试显示:0.1%苯扎氯铵处理后,利多卡因渗透量增2倍,但角质层含水量从40%降至25%;0.5%组皮肤脱屑,TEWL升至30 g/(m²·h),说明阳离子的风险在于蛋白质结构的不可逆损伤。

透皮吸收测试中药物渗透量的常用测定方法

药物渗透量常用Franz扩散池法:离体皮肤固定于供给室与接收室之间,供给室加含表面活性剂的制剂,接收室加pH 7.4 PBS,定时取样测药物浓度(HPLC/UV法),计算单位面积渗透量(μg/cm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可观察渗透深度:荧光标记药物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含吐温80的制剂中药物渗透至角质层下150 μm,空白组仅50 μm,直观反映促进作用。

屏障功能损伤的量化评估与可视化技术

拉曼光谱可精准评估脂质结构:角质层脂质特征峰(2850 cm⁻¹,C-H伸缩振动)强度反映脂质含量,峰宽反映有序度——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峰强度下降提示脂质减少,峰宽增加说明有序度降低(流动性增加)。

例如,0.5%吐温80处理后,峰强度降10%,峰宽增5%(轻度破坏);1% SDS处理后,峰强度降30%,峰宽增20%(严重紊乱)。这些数据定量描述屏障破坏程度,为配方优化提供依据。

双重作用下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临界阈值探索

临界阈值是既促进透皮又不严重破坏屏障的最高浓度,需通过“量-效关系”测试确定。以吐温80为例,不同浓度对布洛芬渗透量与TEWL的影响:

0.1%组:渗透量增0.5倍,TEWL无变化;0.5%组:增1.5倍,TEWL升15%;1%组:增2倍,TEWL升30%;2%组:增2.2倍,TEWL升50%。可见吐温80的临界阈值约1%——超过后渗透量增幅放缓,屏障破坏加剧。

SDS的临界阈值仅0.3%,因阴离子刺激性更大。临界阈值需结合药物疗效与皮肤耐受限度确定。

配方中辅料协同降低双重作用风险的案例

常采用“促进剂+修复剂”协同策略。例如,利多卡因凝胶含0.5%吐温80(促进)+0.1%神经酰胺(修复):与单独用吐温80相比,渗透量仍增1.5倍,但TEWL从18 g/(m²·h)降至12 g/(m²·h),角质层含水量从30%升至38%。神经酰胺补充脂质,修复被吐温80破坏的双分子层,降低屏障损伤。

另一案例用0.3%吐温20+0.2%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两性离子),维生素C渗透量增1.8倍,TEWL仅升10%,刺激性评分从2分降至1分,因两性离子的温和性抵消非离子的轻度破坏。

透皮吸收测试中需关注的变量控制

准确评估表面活性剂作用需控制变量:一是皮肤来源一致——用同一供体离体皮,避免个体屏障差异;二是处理时间标准化——固定作用时间(如30分钟),避免延长时间加剧破坏;三是温度湿度控制——Franz扩散池维持32℃(皮肤生理温度),湿度40%~60%,避免水分蒸发影响TEWL。

需区分离体与在体测试差异:离体皮肤无血液循环与代谢,屏障破坏程度可能低于在体;在体皮肤有自我修复能力,表面活性剂处理后TEWL可在24小时内部分恢复。需结合两者结果,更贴近临床实际。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