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中透皮吸收实验的数据分析软件(Excel、Origin)应用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6-14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实验是经皮给药制剂研发的核心环节,其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制剂透皮性能的评价结论。Excel作为通用型数据工具,擅长原始数据的整合与基础计算;Origin则以专业的曲线拟合、可视化及统计功能,成为透皮动力学分析的关键工具。本文结合透皮实验的实际流程,详细拆解两款软件在数据处理各环节的具体应用,为实验人员提供可直接落地的方法指南。

Excel在原始数据整理中的基础应用

透皮实验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仪器检测结果(如HPLC、UV分光光度计测得的药物浓度),二是手动记录的操作数据(如取样时间、补充的接收液体积)。这些数据常以零散的CSV、TXT文件或纸质表格形式存在,Excel的“数据导入”与“批量整理”功能能快速解决格式混乱问题——比如将HPLC导出的浓度数据(包含时间、样本号、浓度)导入Excel后,通过“数据”选项卡的“分列”功能,可将合并在同一列的“时间-样本号”拆分为独立列,再用VLOOKUP函数匹配样本号与实验分组(如处方A、B),快速完成数据归类。

对于平行样本(每组3-6个重复),Excel的AVERAGE函数可一键计算每个时间点的平均浓度,STDEV.S函数(样本标准差)能同步生成离散程度数据,为后续误差分析奠定基础。透皮实验中最易出错的“体积校正”环节,也可通过Excel的累积公式自动完成:假设初始接收液体积为5mL,每次取样0.5mL并补充0.5mL,第n次取样后的实际体积=初始体积+Σ(补充体积-取样体积),由于补充与取样体积相等,实际体积始终为5mL;若出现补充体积与取样体积不等(如取样0.5mL、补充0.4mL),则在Excel中设置公式“Vn = Vn-1 - 取样体积 + 补充体积”,下拉填充即可生成所有时间点的实际体积,彻底避免手动计算误差。

用Excel快速计算累积透过量与稳态渗透率

累积透过量(Qn)是衡量药物透皮量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Qn = (Cn×Vn + Σ(Ci×Vi)) / A(Cn为第n个时间点的浓度,Vn为第n个时间点的接收液体积,Ci为第i次取样的浓度,Vi为第i次取样的体积,A为扩散池有效面积)。Excel可通过嵌套公式将复杂计算简化为“一键生成”——比如在单元格E2输入公式“=(B2*C2 + SUM(D$2:D2))/F$1”(B列为Cn,C列为Vn,D列为Ci×Vi,F1为有效面积A),下拉填充即可得到所有时间点的Qn值。

稳态渗透率(J)是透皮实验的关键参数,指药物达到稳态后的透皮速率,通常通过Q-t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计算。Excel的“线性回归”功能可快速实现:选中时间t列与Qn列的稳态数据(如4-12小时),点击“数据”→“数据分析”→“回归”,选择t为“X值输入区域”、Qn为“Y值输入区域”,输出结果中的“斜率”即为稳态渗透率J,“R Square”(决定系数)可判断线性拟合质量(R²>0.95通常认为线性良好)。比如某实验稳态阶段回归结果为“y=6.2x+1.5”,R²=0.98,则J=6.2μg/cm²·h,说明每小时每平方厘米皮肤透过6.2μg药物。

Excel中透皮曲线的初步绘制与趋势分析

累积透过量-时间(Q-t)曲线是透皮实验结果的直观呈现,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可快速生成基础曲线:选中时间t列与Qn列,点击“插入”→“散点图”→“带平滑线的散点图”,再通过“图表设计”添加坐标轴标题(X轴:时间/h;Y轴:累积透过量/μg·cm⁻²)、图表标题(如“处方A的透皮吸收曲线”),即可得到清晰的Q-t曲线。

若需对比多组数据(如处方A、B、C的透皮效果),可在同一图表中添加多条曲线:选中初始数据生成图表后,右键点击图表→“选择数据”→“添加”,输入分组名称(如“处方B”),选择处方B的时间列与Qn列,重复操作即可完成多组对比。Excel的“趋势线”功能还可初步判断透皮动力学模型:选中某条曲线,右键点击→“添加趋势线”,选择“线性”(零级模型)、“幂函数”(Higuchi模型)或“对数”(一级模型),趋势线的“显示公式”与“显示R平方值”功能会自动展示模型方程与拟合优度。比如处方A的Q-t曲线添加幂函数趋势线后,显示“y=12.3x^0.5”、“R²=0.97”,说明其透皮过程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

Origin在透皮动力学模型拟合中的专业应用

透皮动力学分析常需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如Korsmeyer-Peppas、Hixson-Crowell模型),此时Origin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NLS)功能更具优势。操作步骤如下:将Excel中整理好的t(时间)与Qn(累积透过量)数据复制到Origin工作表(列A为t,列B为Qn),选中数据后点击“Analysis”→“Fitting”→“Nonlinear Least Squares (NLS) Fitting”,在“Function”中选择透皮常用模型(如Higuchi模型:Q = A + B*t^0.5;Korsmeyer-Peppas模型:Q = Q∞*(1 - exp(-k*t^n)))。

以Korsmeyer-Peppas模型为例,拟合后Origin会自动输出模型参数:Q∞(最终透过量)、k(速率常数)、n(释放指数),以及R²(拟合优度)。比如某实验拟合结果为“Q=95.2*(1 - exp(-0.08*t^0.6))”,R²=0.99,说明药物最终透过量为95.2μg/cm²,释放指数n=0.6(介于0.5-1之间,属于非Fickian扩散,即药物释放同时受扩散与骨架溶蚀控制)。Origin的优势在于支持自定义模型:若需用包含滞后时间的模型(Q=J*(t-τ),τ为滞后时间),可在“Function”中点击“New”,输入模型公式“y = J*(x - tau)”,设置参数范围(如J>0,tau>0),即可实现自定义拟合。

Origin在多组透皮数据可视化中的细节优化

透皮实验的结果呈现需专业、清晰,Origin的“可视化编辑”功能可大幅提升图表质量。以多组Q-t曲线对比为例:将多组数据导入Origin同一工作表(列A为t,列B、C、D分别为处方A、B、C的Qn),选中所有数据点击“Plot”→“Line+Symbol”→“Line with Symbol”,生成多组曲线后,可通过“Format Axis”设置坐标轴范围(如X轴0-24小时、Y轴0-120μg/cm²)、刻度间隔(X轴每4小时一个刻度)、字体(Arial 12号);通过“Format Plot”调整曲线颜色(处方A红、B蓝、C绿)、线宽(1.5pt)、符号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使曲线更具辨识度。

若需展示数据离散性,可先计算每组的标准差(点击“Statistics”→“Descriptive Statistics”→“Statistics on Columns”),然后右键点击数据点→“Add Error Bars”→“From Column”,选择标准差列,即可为每个数据点添加垂直误差棒(如处方A在8小时的Qn=40μg/cm²,标准差=3μg/cm²,误差棒范围37-43μg/cm²),直观展示数据的可靠性。

Origin在透皮数据统计显著性检验中的应用

透皮实验的结论需基于统计学显著性(如两组制剂的稳态渗透率是否有差异),Origin的“统计分析”功能可快速实现。对于两组数据的稳态渗透率(J),使用“t-Test”功能:点击“Statistics”→“Hypothesis Testing”→“t-Test: Two-Sample Assuming Equal Variances”,选择两组J值列,输出结果中的“P-value”(显著性水平)若<0.05,说明两组差异显著。比如处方A的J均值为5.2μg/cm²·h,处方B为8.7μg/cm²·h,t检验结果P=0.02<0.05,说明处方B的稳态渗透率显著高于处方A。

对于多组数据(如3种促渗剂浓度的J值对比),使用“One-Way ANOVA”功能:点击“Statistics”→“ANOVA”→“One-Way ANOVA”,选择所有J值列,输出结果中的“P-value”若<0.05,说明多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若需进一步判断具体哪两组差异显著,点击“Post Hoc Test”→“Tukey HSD”,Origin会自动生成各组间的显著性标记(如用字母a、b、c表示,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显著),方便直接插入图表。

Excel与Origin的协同:从数据整理到论文级结果呈现

实际实验中,Excel与Origin的协同使用可最大化提升效率:用Excel整合仪器数据、计算体积校正与Qn值,解决多源数据的格式问题;将Excel中的t与Qn数据复制到Origin,使用NLS功能拟合动力学模型,得到准确的模型参数;在Origin中生成多组对比的Q-t曲线,添加误差棒、统计显著性标记,调整图表细节至论文要求(如分辨率300dpi、字体Arial 12号);将Origin中的拟合参数(如Higuchi常数B、Korsmeyer-Peppas指数n)复制回Excel,制作参数对比表格;最后将Origin中的图表导出为高分辨率图片(PNG或TIFF格式,300dpi),直接插入论文或实验报告。

比如某实验的协同流程:用Excel计算得到处方A、B、C的Qn值,导入Origin拟合Higuchi模型,得到B值分别为10.2、15.6、8.9μg/cm²·h⁰·⁵;在Origin中生成三组对比的Q-t曲线,添加误差棒与Tukey显著性标记(处方B的B值显著高于A、C);最后导出图表插入论文,整个流程仅需数小时,大幅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