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涉及的主要材料类型及测试重点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8-15

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零部件长期暴露在阳光、紫外线(UV)、高温等环境中,会因分子链断裂、交联或降解发生光老化,导致性能下降(如变脆、褪色、失去弹性)甚至失效,直接影响车辆安全性与使用寿命。光老化测试作为评估零部件耐候性的核心手段,需针对不同材料的老化机制“对症下药”——塑料怕分子链断裂,橡胶怕弹性流失,涂料怕外观损伤,纺织品怕褪色,金属镀层怕腐蚀。本文将拆解汽车零部件中常见的材料类型,逐一分析其光老化测试的重点,为企业优化产品耐候性提供参考。

塑料类零部件:常见类型与光老化测试核心

塑料是汽车零部件中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涵盖保险杠、仪表板、密封条等关键部件,其光老化表现与树脂类型密切相关。聚丙烯(PP)因质轻、成本低常用于外饰保险杠,光老化会导致分子链断裂,表现为表面失色、冲击强度下降——测试中需重点关注“拉伸强度保留率”(通常要求老化后保留初始值的70%以上)与“色差ΔE”(工业标准一般≤3),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PP件的耐用性与外观一致性。

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广泛应用于内饰仪表板、车门饰板,其光老化痛点是丁二烯相的降解:紫外线会破坏丁二烯的双键结构,导致部件表面出现微裂纹、光泽流失。针对ABS件的测试重点包括“悬臂梁冲击强度”(评估抗冲击能力的保留情况)与“60°表面光泽度”(反映外观损伤程度),部分高端车型还会增加“热变形温度”测试,防止老化后部件在高温下变形。

聚氯乙烯(PVC)常用于车门密封条、内饰板包裹层,其光老化主要源于增塑剂的迁移与PVC分子的脱氯化氢反应——表现为部件变硬、脆性增加、表面发白。测试中需重点监测“邵氏硬度变化率”(一般要求老化后硬度变化≤10HA)与“低温脆性温度”(模拟冬季环境下的抗裂能力),同时通过“增塑剂保留率”检测,判断材料内部组分的稳定性。

橡胶类零部件:弹性材料的光老化痛点

橡胶类零部件的核心价值是“弹性密封”或“减震缓冲”,光老化会破坏其分子链的交联结构,导致弹性流失、龟裂甚至断裂。三元乙丙橡胶(EPDM)是外饰密封条的主流材料(占比超60%),其主链为饱和结构,但侧链的双键仍会被紫外线攻击——老化表现为密封条收缩、表面出现深裂纹、压缩永久变形增大。针对EPDM的测试重点是“拉伸永久变形率”(反映弹性恢复能力,要求≤20%)与“撕裂强度保留率”(评估抗撕裂能力,需≥60%),部分企业会增加“臭氧老化+紫外线”复合试验,模拟实际环境中的多重损伤。

丁苯橡胶(SBR)常用于轮胎侧墙、减震垫等部件,其光老化与热氧老化叠加效应明显:紫外线会加速SBR分子链的断裂,而高温会促进氧化反应,最终导致橡胶变硬、弹性模量上升。测试中需重点关注“100%定伸应力”(反映弹性变化,老化后增幅≤30%)与“抗湿滑性能”(轮胎侧墙老化后易出现裂纹,影响行驶安全),同时通过“橡胶门尼粘度”检测,判断分子链的降解程度。

硅橡胶(VMQ)因耐高温、耐化学性好,常用于发动机舱密封件、点火线圈护套,其光老化分为“交联型”(分子链增多,橡胶变硬)与“降解型”(分子链断裂,橡胶变黏)两种情况。针对硅橡胶的测试重点是“扯断伸长率保留率”(要求≥50%)与“压缩永久变形率”(密封件关键指标,≤15%),部分高端车型会增加“耐油+紫外线”复合测试,模拟发动机舱的恶劣环境。

涂料与涂层:外观与防护性能的双重考验

涂料与涂层是汽车“外观颜值”与“防腐蚀”的第一道防线,光老化会导致涂层粉化、褪色、剥落,直接影响车辆商品性。车身外饰涂层通常由“电泳底漆-中涂-面漆”三层构成,其中面漆(如丙烯酸树脂金属漆)的光老化最受关注——紫外线会破坏面漆中的成膜树脂,导致表面粉化(颜料颗粒脱落)、色差增大。测试重点包括“60°光泽保持率”(要求≥80%,保证外观亮度)、“划格附着力”(0级,即涂层无脱落)与“粉化等级”(按GB/T 1766-2008标准,≤2级为可接受)。

内饰涂层(如仪表板喷漆、车门饰板涂层)的光老化痛点是“粘黏”与“变色”:内饰环境夏季温度可达80℃以上,紫外线会加速涂层中的增塑剂迁移,导致表面发黏;同时,内饰涂层的有机颜料(如红、黄)易发生光降解,出现褪色。测试重点包括“耐沾污性”(用番茄酱、咖啡等模拟污渍,擦拭后无残留)、“铅笔硬度”(防止老化后涂层被划伤)与“耐热粘污性”(60℃下放置24小时,无粘黏痕迹)。

防石击涂层(如底盘装甲)是隐性但关键的防护层,其光老化会导致涂层开裂、剥落,底盘钢板直接暴露在雨水、泥沙中。测试重点是“落锤冲击试验”(用1kg钢球从50cm高度落下,涂层无裂纹)与“涂层厚度保留率”(老化后≥初始值的80%),部分越野车型会增加“盐雾+紫外线”循环试验,模拟海边或雪地的腐蚀环境。

纺织品类零部件:内饰面料的光老化要求

内饰纺织品(座椅面料、顶棚织物、地毯)的光老化主要影响“外观”与“力学性能”,消费者对“褪色”“起毛”的敏感度远高于隐性性能下降。聚酯纤维(PET)是座椅面料的主流材料(占比超70%),其分子链中的酯键会被紫外线水解,导致面料褪色、断裂强力下降。测试重点是“耐光色牢度”(按GB/T 8427-2008标准,要求≥4级,肉眼不可见明显褪色)与“断裂强力保留率”(≥70%,防止面料撕裂),部分高端车型会增加“马丁代尔耐磨试验”(评估起毛起球情况,老化后等级≤3级)。

尼龙(PA6/PA66)常用于顶棚织物、安全带织带,其光老化源于分子链中的酰胺键被紫外线破坏——表现为织物变脆、起毛、断裂伸长率下降。针对尼龙织物的测试重点是“顶破强力”(顶棚织物的关键指标,老化后≥初始值的60%)与“耐磨性”(用TABER磨耗仪测试,重量损失≤5mg),安全带织带则需重点关注“断裂强力”(按GB 14166-2013标准,老化后≥15kN)。

绒布面料(如仿麂皮、短毛绒)是豪华车内饰的常见选择,其光老化痛点是“绒毛脱落”与“底色泛白”:紫外线会破坏绒毛的纤维结构,导致绒毛断裂;同时,面料中的染料易发生光降解,出现“泛白”现象。测试重点包括“绒毛保持率”(用粘胶带剥离测试,脱落率≤5%)与“色差ΔE”(≤2.5,保持外观一致性),部分企业会增加“耐干洗性”测试,防止老化后面料在清洗时褪色。

金属镀层与镀膜:隐性老化的测试要点

金属零部件的光老化通常是“间接损伤”——紫外线会加速镀层的氧化或腐蚀,导致镀层脱落、基底金属生锈。镀铬件(如门把手、格栅)是外饰的“面子工程”,其镀层结构为“铜底-镍层-铬层”,光老化会破坏镍层的钝化膜,导致铬层出现“针孔”或“脱层”。测试重点是“盐雾+紫外线循环试验”(按ASTM B117标准,500小时后镀层无脱落)与“划格附着力”(0级,即镀层无剥离),部分高端车型会增加“腐蚀电流密度”测试,评估镀层的防腐蚀能力。

镀锌件(如车身钢板、底盘部件)的光老化主要是“锌层氧化”:紫外线会加速锌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反应,形成白色的氧化锌(白锈),导致锌层厚度下降。测试重点是“锌层厚度保留率”(老化后≥初始值的80%)与“电化学极化曲线”(评估锌层的腐蚀速率,腐蚀电流密度≤1μA/cm²),部分企业会增加“湿热循环试验”(温度40℃、湿度95%,1000小时后无白锈)。

陶瓷镀膜(如车窗玻璃、大灯灯罩)的光老化会导致“疏水性”或“透光率”下降:紫外线会破坏镀膜中的硅氧键,导致玻璃表面失去“防污”能力,或大灯灯罩变黄、透光率降低。测试重点是“水接触角”(疏水性指标,老化后≥90°)与“透光率保留率”(大灯灯罩要求≥85%,保证夜间照明),部分高端车型会增加“耐磨性”测试(用钢丝绒擦拭100次,镀膜无划痕)。

光老化测试的实践逻辑:从标准到场景

不同材料的光老化测试虽有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损伤因素”。常用的测试标准包括氙灯老化(ASTM G155,模拟全光谱)、荧光紫外灯(ASTM G154,模拟短波紫外线)、碳弧灯(JIS D0205,日本标准),企业会根据材料类型调整参数:比如塑料件用氙灯(辐照度0.55W/m²@340nm)、温度60℃、湿度50%;橡胶件用紫外灯(UVB 313nm,辐照度0.68W/m²)、温度50℃、喷淋周期18min/120min。

单一因素测试无法完全模拟实际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复合环境试验”:比如塑料保险杠用“氙灯+高温+喷淋”循环(光照8小时,温度65℃;喷淋1小时,温度30℃;黑暗15小时,温度40℃),模拟白天暴晒、夜间降雨的场景;橡胶密封条用“紫外线+臭氧+湿度”复合试验,模拟沿海地区的高湿度、高臭氧环境。

测试后的“性能评价”需结合实际使用场景:比如座椅面料的耐光色牢度,露天停放的车辆需提高1级要求;保险杠的冲击强度,越野车辆需比城市通勤车辆高20%;大灯灯罩的透光率,高速行驶车辆需≥90%(保证远光照射距离)。只有将测试与实际场景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光老化测试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耐用”的汽车零部件。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汽车零部件光老化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