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噪声监测中的气象条件应对措施及记录要求

三方检测单位 2017-12-16

噪声监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噪声监测是环境质量评估、污染源监管及工程验收的核心技术手段,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然而,风、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条件会通过产生附加噪声、改变声传播路径或干扰设备性能等方式,导致监测结果偏离真实值。因此,针对性采取气象应对措施并严格记录气象条件,是确保噪声监测数据有效、可追溯的关键,也是环境监测标准化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条件对噪声监测的主要干扰途径

风的干扰是最常见的气象影响——风速过大时,空气湍流会在传声器周围产生“风噪声”,这种附加噪声会掩盖被测目标的真实声级;强风还可能导致监测设备晃动,破坏传声器的指向性。温度的影响源于温度梯度:顺温层(地面温度高于高空)会使声传播路径向地面弯曲,增加监测点的噪声接收量;逆温层(地面温度低于高空)则会使声传播向高空折射,导致监测值偏低。湿度与降水的干扰体现在——高湿度会导致传声器防潮罩受潮,降低声能接收效率;降水(如大雨)会产生雨滴撞击声,同时雨水附着设备表面会改变其声学特性。此外,极端气压变化可能轻微影响设备灵敏度,但通常可通过校准抵消。

这些干扰并非独立存在,例如夏季暴雨时,强风、降水与高湿度会同时作用,若不采取应对措施,监测数据的误差可能超过10dB(A),完全丧失参考价值。

风致干扰的针对性应对措施

首先是严格遵守风速阈值要求。根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噪声监测时瞬时风速应≤7m/s,10分钟平均风速应≤5m/s。监测人员需用便携式风速仪现场实测,若超过阈值,需暂停监测或更换至避风区域(如建筑物背风面)。

其次是合理选择防风设备。传声器需配备专用防风罩:泡沫防风球适用于风速≤3m/s的场景,透声性好但抗风能力有限;绒毛防风罩(人造毛材质)适用于风速≤5m/s的情况,浓密纤维可有效降低湍流噪声,但需定期清理灰尘。对于固定监测点,可在传声器周围1.5-2米处设置透声风障(如孔隙率30%的金属网),高度不超过1米,避免遮挡被测声源。

再者是优化监测点位置。应避开风口(如两栋高楼之间的“峡谷风”带)、开阔水域边缘(强风易引发波浪噪声),优先选择草坪、空旷厂区等通风但无强对流风的区域。若必须在有风处监测,可将传声器高度提升至2米以上,利用高度降低近地面湍流影响。

最后是固定设备防晃动。监测三脚架需用金属材质并增加配重(如沙袋),或用绳索固定在树干、栏杆上,确保传声器指向性稳定——若设备晃动角度超过5°,需重新调整三脚架位置。

温度梯度与声传播的调整策略

温度梯度的核心影响是改变声传播路径。顺温层(白天常见)会使地面噪声向监测点汇聚,导致监测值偏高;逆温层(夜间常见)会使噪声向高空折射,导致监测值偏低。例如,夜间逆温时,道路噪声可能“绕过”监测点向远处传播,使监测值比实际低2-3dB(A)。

应对温度梯度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监测时段。白天10:00-16:00温度梯度较稳定(顺温层较薄),是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最佳时段;夜间监测需避开22:00-次日6:00的强逆温期,若必须监测,需将传声器高度提升至3米以上,减少逆温层的影响。

此外,需启用设备温度补偿功能。专业积分声级计(如AWA6228)内置温度传感器,可自动调整灵敏度抵消温度影响。监测前需确认补偿功能开启,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读数偏差——例如,温度从10℃升至30℃时,未开启补偿的声级计可能多测1-2dB(A)。

长期监测站点可安装多层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1米、3米、5米高度的温度分布。当逆温层厚度超过100米时,自动标记数据,提醒后续分析时修正温度影响。

降水与高湿度的防护措施

降水的干扰主要是雨滴噪声与设备受潮。根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HJ 706),中雨(降雨量≥10mm/h)及以上时需停止监测——大雨会产生明显的雨滴撞击声(约50-60dB(A)),完全覆盖环境噪声;暴雨还可能导致设备进水损坏。

小雨(降雨量≤5mm/h)时可继续监测,但需采取防护措施:传声器需套上防水防风罩(如带PVC涂层的绒毛罩),主机置于防水箱内,电缆接口用防水胶圈密封。监测过程中每30分钟检查一次设备,若发现防水罩积水,需及时更换干燥的罩子。

高湿度的应对重点是防潮。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普通传声器的电容单元可能受潮,导致灵敏度下降。监测人员需使用IP65级以上的防水传声器(如丹麦B&K 4189),或缩短监测时间(≤30分钟/次)。监测结束后,需将设备放入防潮箱(内放硅胶干燥剂),避免电容单元发霉。

降雪天气的处理类似降水:小雪时可使用防水防风罩,大雪时需停止监测——积雪覆盖在设备表面会改变其声学特性,同时雪粒撞击声会干扰监测。

监测前的气象预判与准备

监测前24小时需查询气象预报,重点关注风速、降水、温度三项指标。可通过“中国天气网”或当地气象部门获取逐小时预报,例如:若预报14:00-16:00风速达6m/s,需调整监测时间至10:00-12:00(风速≤4m/s)。

根据预报结果准备设备:若有大风,需备齐绒毛防风罩、风障;若有小雨,需带防水箱、防水胶圈;若湿度高,需带防潮箱。同时,需准备备用设备(如备用声级计、防风罩),避免因气象因素导致设备故障而中断监测。

监测前1小时需再次确认预报:若原本预报无雨但突然出现乌云,需暂停出发,等待30分钟观察天气变化——夏季阵雨常突然来袭,若贸然前往,可能因暴雨导致监测失败。

监测中的实时气象监控与调整

监测开始前,需用便携式气象仪(如手持风速温湿度计)实测现场数据:风速需≤5m/s(10分钟平均),温度10-35℃(设备正常工作范围),湿度≤85%。若不符合,需等待或更换监测点。

监测过程中每30分钟记录一次气象数据(风速、温度、湿度)。若出现突发情况(如突然刮起7级风、开始下中雨),需立即暂停监测:关闭设备电源,套上防水罩,将主机收入防水箱。待气象条件恢复后,重新开始监测,并在记录中注明中断时间(如“14:30因大风暂停,15:10恢复”)。

自动监测站点需设置气象阈值报警:当风速超过7m/s或湿度超过90%时,设备自动发送短信报警,监测人员需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理——例如,关闭户外传声器电源,覆盖防水罩。

气象记录的核心内容要求

气象记录需与监测数据一一对应,核心内容包括:

1、预报数据:监测前24小时的风速、降水、温度预报(如“2024-05-20预报14:00风速4m/s,无降水,温度25℃”);

2、现场实测数据:监测开始时的10分钟平均风速、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如“14:00风速3.2m/s,温度24℃,湿度75%”);

3、气象变化:监测过程中的风速突变、降水开始时间(如“14:40风速升至5.8m/s,15:00开始下小雨”);

4、应对措施:采取的防风、防水、调整时段等操作(如“14:40更换绒毛防风罩,15:00套上防水罩”)。

记录需使用统一表格(如《环境噪声监测气象条件记录表》),避免手写混乱——表格应包含“监测地点”“监测时间”“气象参数”“应对措施”“记录人”等字段。

气象记录的规范与可追溯性

记录需真实、准确,不得涂改。若需修改,需用横线划去错误内容,注明修改原因及修改人签名(如“14:00风速误写为4.2m/s,应为3.2m/s,原因:风速仪读数看错,修改人:张三”)。

记录需与监测数据同步保存。例如,将气象记录表与声级计导出的原始数据(.csv格式)装订在一起,或录入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如“国家环境监测信息平台”),确保“时间-噪声值-气象值”一一对应——后续核查时,可通过气象记录验证噪声数据的有效性(如“15:00的噪声值60dB(A),对应风速3.5m/s、湿度70%,符合要求”)。

记录需保留至少3年(根据《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规范》)。对于重点项目(如污染源验收监测),需永久保存——若后续出现数据争议,可通过气象记录追溯监测时的环境条件,证明数据的合法性。

异常气象的处理流程

若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气象(如龙卷风、冰雹),需立即停止监测,撤离设备至安全区域。待天气恢复后,重新选择监测时段——异常气象导致的监测数据无效,需在报告中注明“因极端天气,本次监测数据不纳入统计”。

若异常气象持续时间较短(如10分钟的强风),且仅影响部分数据,需剔除受影响的时段(如“14:20-14:30因强风,数据无效,采用14:00-14:20、14:30-14:50的平均值”)。

对于自动监测站点,异常气象数据需自动标记为“无效”,并在后台形成异常日志——日志需包含异常类型(如“风速超标”)、发生时间、持续时长、处理结果,便于后期审计。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