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塌落怎么检测
混凝土检测,工程材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混凝土坍落度是衡量塑性混凝土工作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施工浇筑质量与结构强度。准确检测坍落度,能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工艺,避免离析、蜂窝等缺陷。本文围绕坍落度检测的全流程,从设备准备、试样要求到操作细节、结果处理,系统拆解规范步骤与关键要点,为工程现场的精准检测提供实操指南。
混凝土坍落度的基本概念
混凝土坍落度是指塑性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坍落的垂直高度,单位为毫米(mm),是评价混凝土流动性、黏聚性与保水性的综合指标。流动性由坍落度值大小体现,黏聚性反映混凝土抵抗离析的能力,保水性则关乎浆体与骨料的结合状态。该试验适用于坍落度≥10mm的塑性混凝土(如泵送、现浇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坍落度<10mm)需用维勃稠度试验替代,检测依据为《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16)。
检测前的设备与环境准备
坍落度检测的核心设备需符合标准规格:坍落度筒为上口直径100mm、下口200mm、高度300mm的无缝圆锥筒,筒壁厚度≥1.5mm,两侧带脚踏板;捣棒为直径16mm、长度600mm的圆钢,端部磨成半球形;辅助工具包括精度1mm的钢尺、抹刀、平整台面(如铁板或水泥地面)、温度计。
设备需提前检查:坍落度筒不得有变形、内壁需光滑无黏结物;捣棒不能弯曲,端部半球形需完整;钢尺刻度清晰。环境需满足:台面水平、坚实,无振动(远离施工机械);温度控制在20±5℃,避免阳光直射或寒风直吹,防止试样水分蒸发。
试样的采集与处理要求
试样需具有代表性:搅拌站出料时,在卸料过程中从中间部位取料;现场搅拌时,从搅拌机卸料口连续取3次,混合后取约15L的试样。试样需尽快检测(15分钟内),避免水分蒸发或离析。
若试样出现离析(浆体与骨料分离),需重新采集,不得人工拌和恢复——人工拌和会破坏混凝土的原始工作性,导致检测结果失效。试样温度需与环境一致,用温度计测量,偏差超过2℃时需调整环境温度或更换试样。
坍落度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固定坍落度筒:将筒放置在平整台面上,双脚踩住两侧踏板,确保筒身垂直、稳定,筒底与台面紧密贴合,无漏浆缝隙。
第二步,分层装料捣实:分3层装入混凝土,每层高度约1/3筒高(100mm)。第一层装料后,捣棒从边缘向中心螺旋式插入,每次贯穿下层(不碰筒底),均匀捣25次;捣实后用抹刀刮平层顶,再装下一层,重复操作至第三层。
第三步,刮平提筒:第三层捣实后,用抹刀将筒口混凝土刮平,与筒顶齐平。双手握住筒把手,垂直向上匀速提起,提筒时间控制在5-10秒内,全程不得倾斜或旋转,防止拉拽混凝土试体。
结果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提筒后,立即用钢尺测量:钢尺一端水平抵在坍落度筒顶面,另一端垂直向下对准混凝土试体的最高点,读取垂直距离,精确到1mm,即为单次坍落度值。
需进行3次平行试验:若3次结果差值≤10mm,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差值>10mm,说明试验存在误差,需重新采集试样检测。同时观察试体状态:黏聚性——用捣棒轻敲试体侧面,若保持整体形态、无严重开裂,说明黏聚性好;保水性——试体底部无泌水、无骨料外露,即为合格。
试验中的常见误差来源及规避
误差1:捣实次数不符。少于25次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疏松,坍落度偏大;多于25次会使浆体流失,坍落度偏小。规避:严格按25次捣实,插入深度贯穿下层但不碰筒底。
误差2:提筒速度不当。提筒过慢会黏住试体,导致坍落度偏小;提筒倾斜会拉拽试体,造成变形。规避:匀速向上提筒,双手用力均匀,保持筒身垂直。
误差3:试样离析或超时。离析会使结果波动大,超时会导致水分蒸发,坍落度偏小。规避:采集后15分钟内完成试验,若离析立即重取。
误差4:设备变形。坍落度筒变形会导致装料体积不准确,影响结果。规避:试验前检查设备,变形筒禁止使用。
特殊状态混凝土的检测处理
若混凝土坍落度过大(≥200mm),试体出现崩坍(整体散落)或剪坏(中间断裂),需改用坍落扩展度试验:测量试体的最大与最小直径,取平均值作为扩展度值(精确到10mm),并记录崩坍情况。
若试体局部开裂但主体完整,需记录开裂位置与程度,结合黏聚性评价工作性;若试体完全崩解(骨料与浆体分离),说明混凝土离析严重,需调整配合比(如增加胶凝材料或减少用水量)后重新检测。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