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

电子电气

服务热线:

塑料材质产品REACH检测中特定物质迁移测试要点

三方检测单位 2017-06-15

REACH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REACH法规作为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框架,对塑料材质产品的合规性提出严格要求——塑料因自身聚合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可能向接触的食品、化妆品或环境释放特定物质,进而引发安全风险。特定物质迁移测试作为REACH检测的关键环节,直接关联产品是否符合“物质安全使用”原则,其测试要点的精准把握,是企业避免合规漏洞、保障产品市场准入的核心支撑。

迁移测试的目标物质筛选

迁移测试的第一步是明确“需检测的特定物质”,这一步需结合REACH法规的多层要求与产品实际应用场景。首先,REACH附件XVII列出的限制物质是核心筛选范围——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如DEHP、DBP)针对儿童玩具的迁移限制、双酚A(BPA)针对食品接触塑料的限制,这些物质因已被证实具有生殖毒性或内分泌干扰性,是迁移测试的必查项。

其次,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发布的高关注度物质(SVHC)清单需纳入考量——若塑料产品中含有SVHC且含量超过0.1%,即使未被附件XVII限制,也需评估其迁移可能性,尤其是当产品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如化妆品包装)或环境暴露场景时。

此外,企业需结合自身生产工艺中的添加剂使用情况补充筛选——例如使用了有机锡稳定剂的PVC塑料,需将有机锡化合物纳入迁移测试;使用了紫外线吸收剂的户外塑料,需考虑其向环境水体的迁移。目标物质的筛选需避免“一刀切”,需基于“物质-产品-场景”的关联逻辑,确保无遗漏。

模拟迁移条件的设定

迁移测试的核心是“模拟实际使用场景中的物质释放行为”,因此条件设定需最大程度还原真实情况。其中,迁移介质的选择是基础——对于食品接触塑料,需根据食品类型选择对应模拟液:水性食品用去离子水,酸性食品用3%乙酸溶液,酒精类食品用10%或20%乙醇溶液,脂肪类食品用橄榄油或异辛烷;对于化妆品包装,需模拟化妆品的基质(如水性乳液用去离子水,油性膏体用液体石蜡)。

温度设定需匹配产品的使用温度:例如用于微波加热的塑料餐盒,迁移测试需采用100℃持续30分钟;用于冷藏食品的包装,需采用4℃持续24小时;而户外使用的塑料管材,需考虑环境温度波动(如23℃常温与40℃高温交替)。

接触时间的设定需基于产品的“预期接触时长”:一次性塑料杯的迁移测试时间通常为1小时,重复使用的塑料餐盒需延长至10天;而用于建筑装饰的塑料板,因长期暴露于空气中,需采用28天的迁移周期。

此外,接触面积与介质体积的比例(S/V比)需符合对应标准——例如食品接触材料的S/V比通常为6dm²/kg(依据EN 1186-1),非食品接触的工业塑料可根据实际场景调整(如塑料管材与水的接触比为1dm²/L)。模拟条件的偏差会直接导致迁移结果失准,因此需严格参考欧盟相关协调标准(如EN 13130、EN 14338)。

食品接触材料的特定迁移限量(SML)应用

对于食品接触类塑料,REACH检测需结合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法规(EU 10/2011)中的“特定迁移限量(SML)”要求——SML是某一物质从塑料迁移到食品中的最大允许量,直接关联产品的食用安全。例如,双酚A(BPA)在食品接触塑料中的SML为0.6mg/kg(针对婴儿奶瓶已完全禁止),邻苯二甲酸酯DEHP的SML为0.1mg/kg,而环氧乙烷的SML为0.05mg/kg。

需注意的是,SML的应用需结合迁移介质的类型——例如,某增塑剂在水性模拟液中的SML为5mg/kg,但在脂肪性模拟液中的SML可能降低至1mg/kg,因脂肪更易萃取脂溶性物质。此外,当塑料产品同时接触多种食品类型时,需选择“最严格的SML”作为判定依据,例如同时接触水性和脂肪性食品的塑料膜,需采用脂肪性模拟液的SML要求。

另外,总迁移限量(OML)是食品接触塑料的“兜底要求”——即使某物质未被列入SML,其总迁移量也需不超过10mg/dm²(针对一般食品接触材料),这意味着企业需同时控制“已知风险物质”和“未知迁移物质”的总量。

非食品接触类塑料的迁移场景考量

非食品接触类塑料的迁移测试常被企业忽视,但却是REACH合规的“隐性陷阱”。这类产品的迁移场景需结合其使用方式设定:例如儿童玩具塑料,需模拟儿童啃咬行为——采用37℃的人工唾液(pH 6.8)作为迁移介质,接触时间为1小时(对应儿童单次啃咬时长);化妆品包装塑料,需模拟与皮肤汗液的接触——采用pH 5.5的乳酸钠溶液(模拟汗液),温度37℃,接触时间24小时;建筑用塑料管材,需模拟雨水冲刷场景——采用pH 7的去离子水(模拟雨水),温度23℃,接触时间7天(对应一次降雨周期)。

再如电子设备外壳塑料,需考虑其向环境空气的迁移——采用“动态气体萃取法”,模拟设备运行时的高温(如60℃),收集挥发到空气中的物质;汽车内饰塑料,需模拟阳光照射下的挥发——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温度80℃,持续4小时(对应汽车暴晒后的内饰温度)。

非食品接触类塑料的迁移测试需避免“套用食品接触标准”,需基于“产品-使用者-环境”的互动关系,识别潜在的迁移路径,例如玩具的“口腔接触”、化妆品包装的“皮肤渗透”、建筑材料的“水体污染”,这些场景的差异直接决定测试条件的设定。

迁移测试的样品制备要求

样品制备是迁移测试的“基础保障”,其规范性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首先,样品需具有代表性——需从至少3个不同生产批次中随机抽取,每个批次抽取5个以上样品,确保覆盖生产过程中的波动(如原料批次变化、加工温度差异);其次,样品尺寸需符合测试标准——例如食品接触塑料需切割成10cm×10cm的片状(面积1dm²),厚度保持原产品厚度(避免因切割变薄导致迁移量偏高);对于复杂形状的产品(如塑料瓶),需计算其实际接触面积(如瓶内壁面积),而非采用“体积替代法”。

样品的前处理需谨慎——若样品表面有油污或灰尘,需用无水乙醇轻轻擦拭(避免破坏塑料表面结构);对于多层复合塑料(如食品包装的PE/PA复合膜),需测试“整体迁移”和“层间迁移”——既需将复合膜作为整体测试,也需分离各层单独测试,以识别哪一层是迁移源。

此外,空白样品的设置是必须的——需采用未添加目标物质的同类塑料(如无增塑剂的PVC)作为空白,在相同条件下测试,以排除测试过程中的背景污染(如模拟液中的杂质、实验器具的溶出)。

分析方法的验证与选择

迁移测试的分析方法需满足“精准定量”要求,其选择需基于目标物质的理化性质: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如苯乙烯单体)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半挥发性有机物(如邻苯二甲酸酯)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GC-MS;重金属(如铅、镉)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水溶性物质(如双酚A)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方法验证是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核心——需验证方法的线性范围(如目标物质浓度在0.1-10mg/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R²≥0.999)、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需低于SML的1/10,例如SML为0.1mg/kg的物质,LOQ需≤0.01mg/kg)、回收率(需在80%-120%之间,确保方法无明显的吸附或损失)。

需注意的是,当目标物质是未知物(如新型添加剂)时,需采用“非靶向分析”方法(如高分辨质谱HRMS),先识别迁移出的物质,再建立靶向分析方法,这一步是应对“未知迁移风险”的关键。

迁移数据的解读与合规判定

迁移测试数据的解读需避免“只看数值是否超标”,需结合多重合规要求综合判定。首先,对比特定迁移限量(SML)——若迁移量≤SML,则该物质符合食品接触要求;若迁移量>SML,则需评估是否属于“可接受的微小风险”(但REACH通常不允许这种情况)。其次,对比REACH附件XVII的限制值——例如邻苯二甲酸酯DEHP在玩具塑料中的迁移量需≤0.1mg/kg(附件XVII第51条),若超过则直接判定不合规。

对于SVHC物质,需计算“迁移量占物质总含量的比例”——若塑料中SVHC含量为0.5%,迁移量为0.02mg/kg,需评估该迁移量是否导致“暴露量超过安全阈值”(如ECHA发布的Derived No-Effect Level,DNEL)。例如,某SVHC的DNEL为0.01mg/kg体重/天,若儿童通过啃咬玩具的暴露量为0.005mg/kg体重/天,则符合要求;若为0.015mg/kg体重/天,则需采取降低迁移量的措施(如更换添加剂)。

此外,迁移数据的不确定度需纳入考量——若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为±15%,而迁移量刚好等于SML,则实际迁移量可能超过SML,企业需重新测试或采取改进措施。合规判定需建立“数据-标准-风险”的关联逻辑,而非“一刀切”的数值对比。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