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农副

食品农副

服务热线:

珠宝首饰出口欧盟重金属检测的REACH法规要求

三方检测单位 2019-12-24

重金属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REACH法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的法规》)是欧盟管控化学品及相关物品安全的核心框架,而珠宝首饰作为直接接触人体皮肤(甚至入口,如儿童咬嚼)的物品,其重金属残留及释放风险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因此成为REACH法规重点监管的对象。对于计划出口欧盟的珠宝企业而言,掌握REACH中关于重金属的限制要求、检测方法及合规策略,是避免货物被扣、通报或召回的关键前提。

REACH法规对珠宝首饰重金属管控的底层逻辑

REACH法规的核心是“注册、评估、授权、限制”(REACH)四大环节,其中“限制”(Restriction)是针对已确认有严重风险的物质,通过Annex XVII(附录十七)列出具体的限制条件。珠宝首饰属于REACH定义的“物品”(Article)——即“具有特定形状、外观或设计的产品,其功能超过其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因此适用REACH中“物品的物质管控”规则:当物品中的物质可能通过迁移、挥发等方式进入人体或环境,且风险无法被其他措施充分控制时,需遵守Annex XVII的限制要求。

与化学品“注册”环节不同,珠宝作为物品无需进行物质注册,但需确保其含有的重金属物质(无论是原材料自带还是生产过程引入)符合Annex XVII的限量规定。例如,若珠宝中的铅通过汗液迁移到儿童体内,即使铅是合金中的杂质而非刻意添加,只要迁移量超过限制,仍属于违规。

珠宝首饰中REACH重点管控的重金属清单

REACH Annex XVII针对珠宝首饰的重金属管控,聚焦于“高毒性、高暴露风险”的物质,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铅(Lead):铅是典型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接触或儿童咬嚼进入体内,影响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尤其对儿童风险极高;2、镉(Cadmium):镉会在肾脏中累积,导致肾功能损伤,长期暴露可能引发骨痛病;3、镍(Nickel):镍是珠宝中最常见的致敏原,约10%的人群对镍过敏,接触后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4、汞(Mercury):汞及其化合物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且具有生物累积性;5、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六价铬是强致癌物质,可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进入人体,导致肺癌等疾病。

这些重金属通常存在于珠宝的原材料(如铅锡焊料、镉合金、镍基合金)、镀层(如镀铬层中的六价铬)或工艺助剂(如含汞的抛光剂)中,企业需从源头排查其来源。

REACH Annex XVII中珠宝重金属的具体限量要求

REACH Annex XVII对每类重金属的限制条件均有明确规定,珠宝企业需精准匹配产品类型(儿童/成人)和材质(金属/塑料/皮革):

· 铅:Annex XVII第63条规定,供14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珠宝首饰(如儿童项链、手链),铅的迁移量(模拟人体汗液浸泡后的释放量)不得超过0.009mg/cm²;成人珠宝虽无统一迁移量限制,但若铅总含量超过0.1%(质量比),需证明其迁移量不会对人体造成风险。

· 镉:Annex XVII第23条要求,所有珠宝首饰中的镉含量(总质量比)不得超过0.01%(100ppm),无论儿童或成人产品均适用,这意味着企业需使用“无镉合金”(如无镉黄铜、无镉银合金)。

· 镍:Annex XVII第27条针对“直接接触皮肤的珠宝首饰”(如耳环、戒指、项链),规定镍的每周释放量不得超过0.5μg/cm²;若产品包含可更换部件(如耳环的针),即使部件较小,也需单独测试镍释放量。

· 汞:Annex XVII第1条禁止在珠宝中使用汞及其化合物,除非汞含量不超过0.1%(质量比),且无替代方案,但实际上珠宝行业几乎不存在“必需使用汞”的场景。

· 六价铬:Annex XVII第29条要求,所有珠宝中的六价铬含量不得超过0.1%(质量比),对于镀铬首饰,需确保镀层中的六价铬未超标,或通过封闭处理阻止其释放。

珠宝首饰重金属检测的关键环节与方法

REACH对重金属的检测要求“模拟真实使用场景”,因此检测的核心是“迁移量”或“释放量”,而非简单的“总含量”。常见的检测环节及方法如下:

· 样品制备:需选取产品中“最易接触人体”或“最易释放重金属”的部位,如焊接点、镀层表面、宝石镶嵌处;对于儿童珠宝,需模拟“咬嚼”场景,将样品切割成小颗粒(如5mm×5mm)进行测试。

· 迁移量测试:铅、镉的迁移量采用EN 1122标准——将样品浸泡在模拟人体汗液(0.5%氯化钠+0.1%乳酸+0.1%尿素,pH=5.5)中,温度37℃(人体体温),浸泡时间为1小时(铅)或4小时(镉),然后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浸泡液中的重金属含量。

· 镍释放量测试:采用EN 1811或EN 12472标准——EN 1811适用于“表面平整的样品”(如戒指环),将样品浸泡在模拟汗液中1周,测定镍的释放量;EN 12472适用于“表面不平整或有镀层的样品”(如雕花项链),需先将样品表面磨损(模拟使用1年的磨损程度),再进行浸泡测试。

· 六价铬测试:金属珠宝中的六价铬采用EN 15205标准——用沸水萃取样品中的六价铬,然后用分光光度法(DPC法)测定;皮革或纺织品珠宝中的六价铬采用ISO 3613标准。

· 总含量测试:对于镉、汞等“总含量限制”的物质,采用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原材料或成品的总含量。

珠宝企业合规REACH重金属要求的常见误区

· 误区一:“总含量达标就行,不用测迁移量”。例如,某企业使用“低铅合金”(总铅含量0.05%)生产儿童项链,但焊接点的铅迁移量达到0.01mg/cm²(超过0.009mg/cm²的限制),最终被欧盟通报——REACH管控的是“实际释放到人体的量”,而非总含量。

· 误区二:“儿童珠宝和成人珠宝要求一样”。儿童的皮肤更娇嫩,且有咬嚼习惯,因此REACH对儿童珠宝的铅迁移量限制是成人的10倍(儿童0.009mg/cm² vs 成人0.09mg/cm²),企业需在产品标签上明确“适用年龄”,避免混淆。

· 误区三:“镍释放量只测表面镀层”。若镀层磨损后露出镍基合金(如铜镍合金),基底的镍会持续释放,因此企业需选择“无镍基底”或“双层镀层”(如先镀铜再镀镍,最后封层),确保镀层磨损后不露出镍。

· 误区四:“忽略辅料中的重金属”。例如,某企业使用含铅的“环保焊料”(铅含量0.1%),但焊料中的铅会迁移到产品表面,导致迁移量超标——企业需要求辅料供应商提供“无铅焊料”(铅含量<0.001%)的检测报告。

珠宝企业满足REACH重金属要求的实操策略

· 供应链管控: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重金属合规协议”,要求供应商提供每批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如金属毛坯的铅、镉总含量报告,镀层材料的镍释放量报告);对于关键供应商,可进行现场审计,确保其生产过程未使用含重金属的原料。

· 生产工艺优化:替换含重金属的工艺助剂,如用无铅焊料(锡银铜合金)替代铅锡焊料,用无镉抛光剂替代含镉抛光剂;对于镍镀层,采用“封闭处理”(如涂覆一层透明树脂),阻止镍释放。

· 产品测试验证:每批产品出厂前,送第三方检测单位(如SGS、BV、Intertek)进行“全项目测试”(铅迁移量、镉总含量、镍释放量、六价铬含量),避免“批次差异”导致的违规。

· 文档管理:保留所有检测报告、供应商声明、生产记录,至少保存5年(欧盟要求的追溯期);若产品被欧盟监管机构抽查,需在48小时内提供合规证据,否则货物会被扣留。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