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

化学化工

服务热线:

电子芯片封装材料成分分析散热性能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0-07-13

材料成分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子芯片封装材料是芯片功能实现与可靠性保障的核心载体,其既要完成机械防护、电气互联等基础功能,更需解决芯片高功耗下的散热难题——当前5G、AI芯片的功耗已突破百瓦级,散热不畅会直接导致芯片降频、寿命缩短甚至烧毁。而封装材料的散热性能,本质由其成分组成与结构设计决定。本文通过拆解环氧树脂、硅胶、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等主流封装材料的成分体系,深入分析各组分对散热的具体影响,为封装材料的精准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电子芯片封装材料的散热核心定位

芯片封装的“热管理”逻辑,是通过封装材料构建从芯片结区到外部环境的导热路径,降低热阻(热阻=温度差/功率)。封装材料的散热能力主要由导热系数(λ)衡量,λ越高,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越多。但需同时平衡热膨胀系数(CTE)、机械强度、电气绝缘性等指标——比如金属导热好但CTE与硅芯片(约2.6×10⁻⁶/K)差异大,易引发封装应力;陶瓷导热与CTE匹配但脆性高,加工难度大。因此,成分设计需在多性能间找到最优解。

以手机SoC芯片为例:其封装材料需将芯片结温(约100℃)导出至中框(约40℃),若材料λ仅0.5W/(m·K),热阻会高达120℃/W,无法满足散热需求;而λ提升至1.5W/(m·K)时,热阻可降至40℃/W,能有效控制芯片温度。可见,成分对散热的影响直接决定芯片的工作稳定性。

主流封装材料的类型与成分基础

当前芯片封装材料主要分为四类:环氧树脂(EP)、硅胶(Silicone)、金属基复合材料(MMC)、陶瓷材料。环氧树脂占比超60%,以双酚A树脂为基体,成本低、成型性好;硅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主链,柔韧性强,适合柔性芯片;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铝/铜为基体,加入陶瓷颗粒增强,兼顾高导热与低CTE;陶瓷材料(如氮化铝、碳化硅)则以高λ、高绝缘著称,用于高端芯片。

不同材料的λ差异显著:环氧树脂0.2-1.5W/(m·K)、硅胶0.3-2.5W/(m·K)、金属基复合材料100-300W/(m·K)、陶瓷20-300W/(m·K)。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材料成分中“导热相”的占比与效率——比如环氧树脂的基体λ仅0.18W/(m·K),需通过添加高λ填料提升性能。

环氧树脂封装材料的成分与散热关联

环氧树脂的基本成分包括:基体树脂(双酚A/酚醛环氧树脂)、固化剂(酸酐/胺类)、导热填料(氧化铝、氮化硼)、偶联剂(硅烷)。其中,导热填料是提升λ的核心——填料λ越高、含量越高,导热路径越密集。

以氧化铝(Al₂O₃)填料为例:其λ约30W/(m·K),是环氧树脂基体的160倍。当填料含量从30%增至60%时,材料λ可从0.5W/(m·K)提升至1.2W/(m·K);但若超过70%,材料粘度会急剧上升,无法填充芯片细小间隙,同时脆性增加易开裂。此外,填料粒径分布也很关键——采用10μm+1μm的混合粒径,可减少空隙率,提升填料堆砌密度,相比单一粒径,λ可额外提升15%。

固化剂类型也影响长期散热稳定性:酸酐类固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酐)与环氧树脂反应生成的固化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达150℃以上,相比胺类固化剂(Tg约100℃),能在高温下保持结构稳定,避免因材料软化导致热阻增加。

硅胶封装材料的成分设计要点

硅胶以PDMS为基体,成分包括硅氧烷主链、交联剂(正硅酸乙酯)、导热填料(氮化硼、碳化硅)、催化剂(有机锡)。纯硅胶λ仅0.15W/(m·K),需通过填料改性提升散热。

氮化硼(BN)是硅胶的“黄金填料”——六方BN的λ达300W/(m·K),且绝缘性好。但BN表面疏水性强,与硅胶相容性差,易团聚。某柔性OLED屏幕用硅胶封装材料,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BN表面(引入双键与硅胶主链反应),分散粒径从20μm降至5μm以下,λ从1.0W/(m·K)提升至1.8W/(m·K),解决了折叠屏局部过热问题。

交联剂用量需精准控制:过多会导致交联密度过高,材料脆性增加,CTE(约300×10⁻⁶/K)与芯片 mismatch,引发界面应力;过少则固化不完全,耐热性下降,长期使用易蠕变。某可穿戴设备用硅胶封装,将交联剂从5%降至3%,既保证了柔韧性,又提升了10%的散热效率。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成分优化策略

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铝、铜为基体,加入陶瓷颗粒/纤维增强,旨在结合金属高λ与陶瓷低CTE。其散热性能取决于增强相的成分、含量与界面结合。

铝基碳化硅(Al/SiC)复合材料是CPU封装的常用选择:SiCλ约490W/(m·K),当SiC含量从10%增至50%,CTE从23×10⁻⁶/K降至10×10⁻⁶/K(接近硅芯片),λ保持180-200W/(m·K)。但SiC与铝界面易生成脆性Al₄C₃相,增加热阻——通过在铝中添加0.5%镁(Mg),Mg优先与SiC表面SiO₂反应形成MgO层,阻止Al₄C₃生成,界面热阻降低25%。

碳纤维增强铜基(Cu/CF)复合材料更适合高功率芯片:碳纤维轴向λ达1000W/(m·K)以上,单向排列的Cu/CFλ可达500W/(m·K),相比传统铜基板提升35%。某服务器CPU用Cu/CF基板,通过碳纤维单向排列与钛涂层界面改性,成功将芯片结温从115℃降至90℃。

陶瓷材料的成分纯度与晶粒影响

陶瓷材料(氮化铝、碳化硅)是高端芯片的“散热天花板”,其散热依赖声子导热,因此成分纯度与晶粒结构是核心。

氮化铝(AlN)的λ对氧含量极敏感:氧会取代N形成Al-O键,破坏晶格完整性。当氧含量从0.1%增至1%,λ从300W/(m·K)降至150W/(m·K)。因此,高导热AlN需纯度≥99.9%,并添加Y₂O₃烧结助剂促进晶粒生长——晶粒从1μm增至10μm,λ从200W/(m·K)提升至280W/(m·K)(晶界减少,声子散射降低)。

碳化硅(SiC)陶瓷的λ达300-400W/(m·K),但其导电性限制了在绝缘封装中的应用——通过掺杂硼、氮等杂质形成半绝缘SiC,可满足GPU封装的绝缘需求,同时保持高λ。某GPU用SiC陶瓷封装,λ达350W/(m·K),相比氧化铝陶瓷,散热效率提升4倍。

成分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5G射频芯片厂商,其7nm工艺芯片功耗25W,原环氧树脂封装λ0.8W/(m·K),结温110℃。通过优化:采用氧化铝(10μm)+氮化硼(2μm)混合填料(总含量65%),并用KH-560偶联剂改善界面,λ提升至1.2W/(m·K),结温降至95℃,稳定性提升30%。

某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用陶瓷封装,原氧化铝陶瓷λ30W/(m·K),模块温度达120℃。改用氮化铝陶瓷(纯度99.9%,晶粒8μm),λ提升至250W/(m·K),模块温度降至85℃,使用寿命从10万小时延长至15万小时。

成分设计的核心技术总结

封装材料的成分设计需聚焦三点:一是填料的多维度匹配(高λ、形状适配、混合粒径);二是界面改性(偶联剂、合金元素,减少界面热阻);三是均匀分散(超声、球磨,确保导热路径连续)。例如,某款AI芯片用环氧树脂,通过“氧化铝+氮化硼”混合填料、硅烷偶联剂改性、超声分散,λ从0.7W/(m·K)提升至1.4W/(m·K),完全满足200W芯片的散热需求。

总之,电子芯片封装材料的散热性能,是成分设计的“系统性结果”——从基体树脂到填料,从界面改性到分散工艺,每一步成分选择都直接影响导热路径的效率。只有基于芯片功耗、应用场景的精准成分设计,才能真正解决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难题。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