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碰撞中头部保护区域的测试标准与评价方法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侧面碰撞是汽车碰撞事故中发生率第二高的场景(仅次于正面碰撞),而头部是该场景下最易受严重伤害的部位之一——碰撞时头部可能撞击侧窗、B柱、内饰硬点或未充分展开的气帘,进而引发脑震荡、颅内出血等致命损伤。因此,明确头部保护区域的测试标准与评价方法,是提升车辆侧面碰撞安全性的核心环节。本文将从标准框架、区域定义、测试技术到评价规则,系统拆解侧面碰撞中头部保护的技术逻辑。
侧面碰撞中头部保护的核心诉求
在侧面碰撞事故中,车辆侧围结构的侵入量、内饰件的吸能特性,以及约束系统(如侧气帘)的有效性,共同决定了头部的受伤风险。从事故数据看,头部损伤的常见场景包括:一是头部直接撞击刚性结构(如B柱上沿、侧窗框架),产生高线性加速度;二是头部撞击未软化的内饰件(如硬质门把手、塑料扶手),导致局部压强过高;三是碰撞后头部因惯性过度侧移,引发鞭打效应或与后排座椅发生二次碰撞。
因此,头部保护区域的设计需覆盖“碰撞初始接触-惯性运动-二次碰撞”全流程:初始阶段需通过侧气帘等约束装置阻止头部与刚性结构直接接触;惯性运动阶段需通过内饰软包吸收碰撞能量;二次碰撞阶段需通过座椅头枕的侧面支撑限制头部过度位移。这种全流程覆盖的诉求,直接决定了测试标准需从“区域范围”“受力特性”“运动约束”三个维度设定要求。
此外,不同体型的乘员(如50th男性、5th女性)头部运动轨迹差异较大——女性乘员的头部重心更低,更易撞击侧围下部区域;儿童乘员的头部相对身体比例更大,更易因惯性过度前倾。因此,测试标准需考虑多百分位假人的覆盖,确保保护区域对不同人群的有效性。
全球主流测试标准的框架对比
目前全球主流的侧面碰撞测试标准可分为三类:以Euro NCAP、C-NCAP为代表的“常规侧面碰撞”标准,以IIHS为代表的“小重叠侧面碰撞”标准,以及以FMVSS 214为代表的“柱碰撞”标准。不同标准对头部保护的侧重不同:
Euro NCAP的“移动可变形壁障(MDB)测试”是最常用的常规标准——台车以50km/h的速度垂直撞击车辆驾驶员侧,壁障的变形量模拟中型车的前部结构。该标准对头部保护的要求集中在“侧气帘的覆盖范围”和“头部碰撞加速度”,要求侧气帘必须覆盖A柱到C柱的区域,且假人头部的HIC值≤150。
C-NCAP的侧面碰撞标准与Euro NCAP类似,但增加了“侧面柱碰撞”测试(车辆以29km/h的速度撞击直径254mm的刚性柱),重点考核头部对“局部刚性侵入”的防护能力——此时头部更易撞击柱体或变形的侧围,因此标准要求假人头部的旋转角速度≤50rad/s(避免脑扭转损伤)。
IIHS的“小重叠侧面碰撞”则更贴近实际事故(约占侧面碰撞的25%)——台车以60km/h的速度撞击车辆驾驶员侧的前1/4区域(重叠率约25%),此时B柱会发生更大的侵入变形,头部更易撞击B柱或顶棚。该标准除了要求HIC≤150,还新增了“头部约束有效性”评价:碰撞后假人头部的侧移量需≤150mm,否则视为保护失效。
头部保护区域的定义与边界划分
头部保护区域的定义需基于“假人头部的运动轨迹”——通过仿真或实车测试,记录碰撞过程中假人头部的位移路径,将路径覆盖的内饰区域划定为“需保护区域”。以WorldSID假人为例,其头部运动轨迹的典型范围是:从初始位置(座椅靠背角25°,头部重心距地面650mm)向侧方移动约100-150mm,向上移动约50-80mm,因此保护区域需覆盖侧围从座椅头枕高度到顶棚下沿的区域,以及座椅侧面的头枕支撑区。
具体边界划分通常采用“坐标法”:以车辆质心为原点,设定X(纵向)、Y(横向)、Z(垂直)轴,规定头部保护区域的Y向范围为假人头部重心侧移后的位置±50mm(覆盖不同体型的偏差),Z向范围为头部重心高度±100mm(覆盖向上和向下的运动),X向范围为B柱前缘到后排座椅后缘(覆盖前后方向的位移)。例如,在Euro NCAP标准中,侧气帘的覆盖区域需满足Y向≥120mm(从车辆中心向外侧),Z向≥300mm(从座椅头枕顶部到顶棚)。
此外,保护区域的“硬点限制”是关键——区域内的内饰件(如门把手、扶手)需采用软化设计,其表面硬度需≤邵氏A80(避免局部压强过高),且突出高度需≤20mm(避免撞击时的集中受力)。例如,C-NCAP标准明确要求,侧围内饰的硬点需进行“球头撞击测试”:用直径165mm的球头以10km/h的速度撞击硬点,记录撞击力,若峰值力超过3kN则视为不满足要求。
测试假人的选择与传感器布置
测试假人的选择需匹配标准的“人群覆盖”要求:Hybrid III假人主要用于模拟50th男性,EuroSID II假人用于模拟5th女性,WorldSID假人则是全球通用的多百分位假人(覆盖5th女性到95th男性)。不同假人的头部结构差异较大——WorldSID假人的头部采用更接近真实人体的“分层结构”(皮肤、骨骼、脑组织模拟),其传感器能更准确测量旋转加速度。
头部传感器的布置需聚焦“关键损伤指标”:一是线性加速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假人头部重心处(三向,X/Y/Z轴),用于计算HIC值;二是角速度传感器,安装在头部重心的垂直轴上(测量绕Y轴的旋转角速度),用于计算RIC(旋转伤害指数);三是压力传感器,粘贴在头部表面(如前额、颞部),用于测量碰撞时的局部压强。例如,在IIHS的测试中,假人头部需安装3个加速度计(X/Y/Z)和1个角速度传感器,采样频率不低于1kHz。
传感器的校准是测试准确性的关键:线性加速度传感器需在±500g的范围内校准,误差≤1%;角速度传感器需在±200rad/s的范围内校准,误差≤2%。测试前需通过“假人定位系统”确保假人头部重心与车辆坐标的一致性——例如,Euro NCAP要求假人头部重心的Y向位置偏差≤10mm,Z向偏差≤5mm,否则测试结果无效。
碰撞工况的设定与控制参数
碰撞工况的设定需模拟“典型事故场景”,核心参数包括:碰撞速度、壁障类型、车辆状态。以Euro NCAP的侧面移动台车测试为例,碰撞速度为50km/h(±1km/h),台车前端的可变形壁障(MDB)采用铝蜂窝结构,刚度模拟的是质量1400kg的车辆前部;车辆状态为静止,变速器置于空挡,手刹松开,门窗关闭。
对于侧面柱碰撞工况(如C-NCAP的柱碰撞测试),碰撞速度为29km/h(±1km/h),柱体为直径254mm的刚性钢柱,碰撞点位于驾驶员侧车门的中心位置(Y向距车辆中心1200mm),此时车辆侧围的侵入量更大,头部更易撞击柱体,因此标准对头部的旋转加速度要求更严格(≤45rad/s)。
工况的控制精度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碰撞速度的误差需≤1%,壁障的撞击位置偏差需≤5mm,车辆的姿态(如侧倾角、俯仰角)需≤1°。例如,在IIHS的小重叠侧面碰撞中,台车的撞击位置需精确控制在车辆前角的25%重叠率(±2%),否则假人头部的碰撞点会偏离保护区域,导致测试结果无效。
头部伤害指标的计算逻辑
头部伤害的评价需结合“线性加速度”和“旋转加速度”——传统的HIC(头部伤害指数)仅考虑线性加速度,而最新标准(如Euro NCAP 2023版)已将RIC(旋转伤害指数)纳入评价。HIC的计算逻辑是:取碰撞过程中连续15ms(或36ms)内的加速度时间曲线,计算积分值,公式为HIC = [(1/(t2-t1)) ∫(t1到t2) a(t) dt]^2.5 × (t2-t1),其中a(t)是头部重心的合成加速度(g),t1和t2是曲线中峰值加速度对应的时间区间。
RIC的计算则基于旋转角速度:取碰撞过程中旋转角速度的峰值,结合角加速度,计算脑组织的剪切应力。例如,IIHS采用的RIC指标是:旋转角速度峰值≤50rad/s,且角加速度峰值≤5000rad/s²,若超过任一阈值,则头部保护评价为“差”。
此外,部分标准还会考核“头部接触时间”——即头部与保护装置(如侧气帘)的接触时间需≤5ms(确保约束系统及时生效),接触面积需≥头部表面积的30%(确保受力均匀)。例如,C-NCAP要求侧气帘的展开时间需≤15ms(从碰撞触发到完全展开),否则头部可能在气帘展开前撞击刚性结构。
评价等级的量化规则
评价等级的量化需将“伤害指标”转化为“分数”,不同标准的权重不同:Euro NCAP的侧面碰撞评价中,头部保护占20%的权重(总分16分),其中HIC≤150得4分,150-250得2分,>250得0分;RIC≤45rad/s得4分,45-55得2分,>55得0分;侧气帘覆盖范围符合要求得4分,否则得0分。
C-NCAP的评价规则更侧重“中国事故场景”:头部保护占侧面碰撞得分的30%(总分10分),其中HIC≤120得3分,120-180得2分,>180得0分;旋转角速度≤40rad/s得3分,40-50得1分,>50得0分;内饰硬点测试符合要求得4分,否则得0分。
IIHS的评价则采用“等级制”:头部保护分为“优秀(Good)”“良好(Acceptable)”“一般(Marginal)”“差(Poor)”四个等级。其中“优秀”的要求是:HIC≤150,旋转角速度≤50rad/s,头部侧移量≤120mm,侧气帘覆盖A柱到C柱;“差”的要求是:HIC>250,或旋转角速度>60rad/s,或头部撞到刚性结构。
常见失效场景的分析要点
在头部保护的测试中,常见的失效场景包括:一是侧气帘未及时展开(展开时间>20ms),导致头部在气帘展开前撞击B柱;二是侧气帘的覆盖范围不足(如未覆盖A柱区域),导致头部撞到侧窗框架;三是内饰硬点未软化(如门把手的硬度>邵氏A90),导致头部碰撞加速度过高;四是头枕侧面的支撑不够(头枕的侧倾刚度<100N/mm),导致碰撞时头部过度侧移。
分析失效原因需结合“测试数据”和“结构设计”:例如,侧气帘展开延迟可能是因为碰撞传感器的位置不合理(未检测到侧面碰撞的加速度峰值),或气帘的充气装置功率不足;覆盖范围不足可能是因为气帘的尺寸设计过小,或安装位置偏后;内饰硬点问题可能是因为供应商未按要求使用软化材料,或模具设计时未考虑碰撞受力。
解决失效问题的关键是“针对性优化”:对于展开延迟,需调整碰撞传感器的位置(如将传感器从B柱下部移至上部)或增加传感器数量(如在侧围增加加速度传感器);对于覆盖不足,需增大气帘的尺寸(如将气帘的长度从1200mm增加到1500mm)或调整安装角度(向前倾斜10°);对于内饰硬点,需更换为发泡材料(如密度30kg/m³的聚氨酯)或增加软包厚度(从5mm增加到10mm)。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