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碰撞中B柱侵入量的安全测试指标与限值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B柱是车身侧面结构的“脊梁”,连接车顶边梁与地板纵梁,在侧面碰撞中直接承受外部冲击,其向乘员舱内的侵入量(即最大位移)是衡量侧面安全的核心指标——侵入量越大,乘员胸部、腹部等致命部位受挤压的风险越高,甚至可能因生存空间不足导致致命伤害。本文聚焦侧面碰撞中B柱侵入量的安全测试指标与限值,从定义、标准体系、指标逻辑到测试方法,系统解析这一关键参数的专业细节,为理解车身侧面安全设计提供实操参考。
B柱侵入量的定义与测量维度
B柱侵入量指侧面碰撞过程中,B柱内板向乘员舱方向移动的最大距离,测量需明确两个核心要素:位置与维度。位置上,行业普遍选择B柱中部——对应50百分位男性假人胸腔的高度(通常为车辆H点以上600mm处),这一区域是乘员胸部、腹部的关键防护区,也是侧面碰撞中B柱变形的集中部位。维度上,侵入量分为横向(垂直于车身侧面)与纵向(沿车身前后),但主流标准更关注横向侵入量,因它直接压缩乘员生存空间。
例如,C-NCAP测试中,横向侵入量需用线性位移传感器(LVDT)固定在B柱内板,另一端连接车身固定结构(如地板纵梁),传感器记录的位移曲线峰值即为最大侵入量。纵向侵入量虽影响较小,但IIHS等标准会同步测量,以评估B柱扭转变形情况。
需注意,侵入量的“最大位移”是碰撞过程中的最高点——比如碰撞后0.05秒至0.15秒内,B柱先快速侵入再略有回退,测试取这一过程的最大值,而非碰撞结束时的最终位置。
侧面碰撞测试的标准体系与基础条件
全球主流侧面碰撞标准包括C-NCAP、E-NCAP、IIHS与FMVSS 214,其碰撞条件差异直接影响B柱侵入量的限值设定。C-NCAP 2021版采用1400kg移动变形壁障(MDB),碰撞速度50km/h,碰撞点对准驾驶员侧B柱;IIHS的MDB质量更重(1500kg),速度同样50km/h,意味着B柱需承受更大冲击力,限值更严格。
测试对车辆状态也有要求:需保持量产状态,车门未锁止(模拟真实碰撞中自动解锁场景),座椅调整至设计位置,确保条件与实际使用一致。例如,若车门锁止,B柱受力会更集中,侵入量可能偏大,因此未锁止是标准的默认要求。
B柱侵入量指标的安全逻辑:从伤害关联到限值设定
B柱侵入量的限值基于“侵入量-伤害”的量化关联。国际安全组织研究显示:侵入量≤100mm时,50百分位男性假人的胸部伤害值(TTI)≤70,属轻度伤害(无肋骨骨折);100-125mm时,TTI升至80-90,存在轻度肋骨骨折风险;超过125mm,TTI易超90,可能导致内脏挫伤;突破150mm,TTI大概率超100,意味着重度伤害甚至死亡。
这一关联是标准制定的核心依据。比如E-NCAP五星要求侵入量≤100mm,正是为将乘员胸部伤害控制在轻度范围;C-NCAP 2021版四星设定为≤125mm,是平衡安全与成本的结果——若要求所有车型达≤100mm,部分经济型车可能因成本限制无法实现。
主流测试标准中的B柱侵入量限值对比
不同地区标准因碰撞条件与安全目标不同,限值要求略有差异:
1、C-NCAP 2021版:1400kg MDB、50km/h碰撞,五星≤100mm,四星≤125mm,三星≤150mm;超150mm直接评二星及以下。
2、E-NCAP:碰撞条件与C-NCAP一致,但要求更严——五星≤100mm,四星≤120mm,三星≤140mm,超140mm无法获三星以上评价。
3、IIHS:1500kg MDB、50km/h碰撞,“良好(Good)”≤100mm,“可接受”≤125mm,“边缘”≤150mm,“不合格”超150mm;且“良好”还要求侵入量曲线平滑,无突然峰值(避免B柱断裂)。
4、FMVSS 214(美国):限值较宽松(≤175mm),因此多数美国车型主动按IIHS“良好”标准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
影响B柱侵入量的关键设计因素
B柱侵入量取决于车身结构设计,核心因素包括:
1、材料强度:B柱主体多采用高强度钢(HSLA)或热成型钢(PHS),热成型钢抗拉强度达1500MPa以上(普通钢的3-4倍)。比如某合资轿车B柱用“热成型钢+高强度钢”双层结构,热成型钢占比60%,侵入量可控制在85mm内,满足E-NCAP五星要求。
2、截面设计:闭合截面(如箱型、帽型)刚度远高于开放截面,箱型截面因四面受力均匀,抗冲击性更优。某国产SUV B柱用“箱型+加强筋”设计,截面厚度3mm,横向抗弯刚度较传统帽型提升40%。
3、加强件设计:B柱内板的加强筋、补丁板可提升局部刚度。比如在B柱中部加1.5mm厚热成型钢补丁板,抗变形能力提升25%,有效降低侵入量。
4、连接强度:B柱与车身的连接方式(激光焊接vs点焊)影响侵入量。激光焊接焊缝强度是点焊的2-3倍,可避免碰撞中B柱与车身分离。某豪华品牌B柱与车顶边梁用激光焊接,焊缝长1.2m,碰撞中B柱变形仅集中在中部,侵入量控制在70mm内。
B柱侵入量的测试方法与数据可靠性
准确测量需严格遵循流程:
1、传感器安装:选择B柱内板对应假人胸腔位置(H点以上600mm),用耐高温胶水固定LVDT传感器,活动端连接车身固定结构,确保传感器与B柱运动方向一致(横向)。
2、预测试校准:正式碰撞前用液压机模拟冲击,校准传感器零点与灵敏度,若预测试位移偏差超2mm,需重新调整安装位置。
3、数据处理:碰撞中数据采集系统(DAQ)以1000Hz频率记录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去除噪声,提取位移曲线峰值作为侵入量。
4、重复性验证:需进行3次重复测试,取平均值;若3次差异超5mm,需检查台车定位、传感器安装等环节,排除人为误差。
B柱侵入量与乘员伤害的关联验证
B柱侵入量的限值能成为安全指标,是因它与乘员伤害有明确因果关系,需通过假人试验验证:
C-NCAP测试用SID-IIs侧面假人,胸部内置加速度与肋骨变形传感器。当侵入量≤100mm时,假人胸部加速度≤30g,肋骨变形≤25mm,TTI≤70,属轻度伤害;侵入量125mm时,加速度升至40g,肋骨变形35mm,TTI约85,属中度伤害(需住院);超150mm时,加速度超50g,肋骨变形50mm,TTI超100,意味着重度伤害甚至死亡。
比如某国产轿车侵入量110mm,假人胸部加速度38g,肋骨变形32mm,TTI82,符合C-NCAP四星;另一经济型车侵入量160mm,加速度55g,肋骨变形55mm,TTI110,直接评二星。
测试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与修正方法
测试中可能出现误差,需针对性修正:
1、传感器安装误差:若传感器未贴合B柱内板(如胶水未干松动),会导致数据漂移(实际100mm,记录110mm)。修正方法:安装后用胶带辅助固定,预测试检查信号,若漂移重新安装。
2、台车定位误差:若台车碰撞点偏离B柱中心(如偏左50mm),会导致B柱受力不均,侵入量偏大(实际100mm,测试115mm)。修正方法:用激光定位系统校准台车位置,确保偏差≤10mm。
3、材料批次差异:若热成型钢强度因批次波动(如某批次1400MPa,另一批次1300MPa),会导致侵入量差异(如10mm)。修正方法:生产中控制材料公差(强度波动≤5%),测试前抽样检测材料强度。
4、假人位置误差:若假人H点调整不准确(偏前/后),会导致测量点与胸腔位置不对应。修正方法:用H点测量仪准确定位假人,确保偏差≤5mm。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