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碰撞中乘员胸部压缩量的安全测试指标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正面碰撞是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最高(约35%)且致死率第二的事故类型,乘员胸部因缺乏如头部(头盔)、四肢(骨骼)般的直接保护,成为碰撞中最易受重伤的部位之一。胸部压缩量作为评估胸部损伤风险的核心指标,指碰撞过程中胸骨与胸椎之间的相对位移,直接反映胸部被挤压的程度——它既是汽车安全测试的“硬指标”,也是连接实验室数据与实际事故损伤的“翻译器”,对优化车辆约束系统、降低胸部损伤率具有关键意义。
胸部压缩量的定义与胸部损伤的生理机制
胸部压缩量的本质是“轴向挤压变形”: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员因惯性向前运动,胸部受到安全带、方向盘或气囊的阻挡,胸骨向脊柱方向挤压,形成“胸骨-脊柱”间的相对位移。从解剖学角度看,胸部的抗压缩能力主要依赖肋骨的弹性——成人肋骨的弹性极限约为20-30mm,超过这一范围,肋骨会从“弹性变形”转为“塑性变形”,进而发生骨折;若压缩量继续增加,胸骨可能压迫心肺,导致肺挫伤、血气胸甚至心脏破裂。
例如,当压缩量达到25mm时,约30%的人会出现单根肋骨骨折;超过40mm后,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升至70%,且常伴随肺组织被骨折端刺破的风险。这种“变形量-损伤程度”的线性关联,决定了胸部压缩量成为评估胸部安全的“金标准”。
全球主流安全标准中的胸部压缩量限值
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如Euro NCAP、FMVSS、ECE R12)均对胸部压缩量设定了明确限值,且因假人类型(性别、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以应用最广的Euro NCAP为例:其采用HIII 50th百分位成年男性假人(代表175cm、77kg的中等体型男性),驾驶员胸部压缩量≤42mm时评为“Good”(优秀),≤50mm为“Acceptable”(可接受),≤55mm为“Marginal”(边缘),超过55mm则为“Poor”(差)。
美国FMVSS 208标准(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虽以“胸部加速度”为核心指标(≤60g,持续时间≤3ms),但也将胸部压缩量作为补充要求——成年男性假人压缩量需≤35mm(针对未配备侧气囊的车辆);而针对女性和儿童假人,限值更严格:如Euro NCAP中P3 5th百分位女性假人(代表155cm、50kg的小个子女性或10岁儿童),胸部压缩量≤35mm才算“Good”;18个月儿童假人(Q1.5)的限值仅为25mm,因儿童胸部骨骼未钙化,微小变形就可能压迫心肺。
ECE R12法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则更侧重“基础安全”,要求成年假人的胸部压缩量不得超过50mm,以满足最低的碰撞保护要求。这些标准的差异,本质是对“不同人群安全需求”的回应——体型越小、年龄越小,胸部的抗压缩能力越弱,因此限值更严格。
测试假人的胸部压缩量测量技术
胸部压缩量的准确测量依赖假人的“胸部感知系统”。目前正面碰撞测试中最常用的Hybrid III(HIII)假人,其胸部模块内置“胸部相对位移组件(TRTA)”:这是一个由六个应变片组成的柔性梁结构,一端固定在“胸骨模拟件”上,另一端连接“脊柱模拟件”。当胸部受压缩时,应变片因变形产生电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出胸骨与脊柱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1mm。
TRTA的优势在于“模拟真实人体”:它不测量胸骨相对于假人底座的“绝对位移”,而是聚焦“胸骨-脊柱”的相对运动——这与人体实际碰撞中的变形模式完全一致。相比早期的“加速度传感器”(仅能测受力大小),TRTA能更直接地反映胸部被挤压的程度。例如,某款车在测试中胸部加速度仅55g(符合FMVSS要求),但压缩量达到58mm(超过Euro NCAP限值),最终因“胸部保护不足”被评为Marginal。
儿童假人的测量技术更精细:如12个月儿童假人(Q1)的胸部模块采用“柔性硅胶材质”,内置微型位移传感器,能捕捉到1mm以内的变形——因为儿童的胸部厚度仅为成人的1/2,微小压缩就可能造成严重损伤。
影响胸部压缩量测量的关键因素
胸部压缩量的测试结果并非“固定值”,而是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假人定位”与“约束系统性能”。假人定位的误差会直接导致结果偏差:比如假人坐姿过于靠前(胸部与方向盘间隙<100mm),碰撞时胸部会更早接触方向盘,压缩量可能增加15-20mm;若安全带肩带滑到手臂上(而非锁骨中点),则无法有效约束胸部,压缩量会比正确佩戴时高25%。
约束系统的性能是另一关键变量。安全带的“预紧器”能在碰撞发生的10ms内收紧织带,将乘员胸部向座椅方向拉回,减少初始向前的位移——比如配备预紧器的车辆,压缩量比未配备的低10-15mm;而“限力器”则通过控制织带拉力(通常为4-6kN),避免碰撞后期拉力过大导致胸部过度压缩。例如,某款车的限力器设定为5kN,测试中压缩量为32mm;若限力器失效(拉力升至8kN),压缩量会增至48mm,直接从Good降到Acceptable。
碰撞速度与重叠率也会影响结果:Euro NCAP采用64km/h正面40%重叠碰撞(即车头40%面积撞击刚性壁障),若速度提高至70km/h,压缩量会增加10mm;而全重叠碰撞(100%面积撞击)因受力更均匀,压缩量通常比40%重叠低5-8mm。
胸部压缩量与实际事故损伤的对应关系
测试中的限值并非“拍脑袋”制定,而是基于大量事故数据的统计。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显示:成年男性胸部压缩量≤30mm时,肋骨骨折的发生率低于5%;30-40mm时,发生率升至35%;40-50mm时,超过60%的病例会出现肺挫伤;超过55mm后,心肺破裂的风险高达20%。
这种对应关系也符合国际通用的“损伤严重度评分(AIS)”:AIS 1级(轻微损伤,如胸部淤青)对应压缩量10-20mm;AIS 2级(中度损伤,如单根肋骨骨折)对应20-40mm;AIS 3级(重度损伤,如多根肋骨骨折、肺挫伤)对应40-55mm;AIS 4级及以上(危及生命,如心脏破裂)则对应压缩量超过55mm。
实际事故案例能直观验证这一点:2022年,一辆轿车以58km/h正面碰撞护栏,驾驶员系了预紧限力安全带,测试假人压缩量为35mm,实际事故中驾驶员仅出现轻微肋骨骨裂(AIS 2级);而同一起事故中,副驾驶未系安全带,压缩量达到62mm,最终因肺破裂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压缩量限值”的生命意义。
胸部压缩量测试的“实战价值”:从实验室到量产车
胸部压缩量的测试并非“为标准而测试”,而是直接指导量产车的安全设计。例如,某车企在开发新车型时,初期测试中驾驶员胸部压缩量达到52mm(Euro NCAP Marginal),工程师通过三个优化措施解决问题:1)将安全带预紧器的收紧速度从150mm/s提升至200mm/s;2)将限力器拉力从6kN下调至5kN;3)调整方向盘的吸能结构(增加10mm的溃缩行程)。优化后,压缩量降至38mm,成功获得Euro NCAP的Good评级。
另一个案例是儿童座椅的设计:某品牌儿童座椅在测试中,10岁儿童假人的压缩量达到40mm(超过Euro NCAP限值),工程师将座椅的“胸部缓冲垫”厚度从20mm增至30mm,采用“慢回弹海绵”材质,最终压缩量降至32mm,满足Good要求。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