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正面碰撞中发动机下沉技术的安全测试验证方案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1-22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正面碰撞事故中,发动机因惯性向前运动极易侵入驾驶室,对车内乘员胸部、腿部造成致命挤压。发动机下沉技术通过设计“可控失效”的悬置系统,引导发动机向车辆下方位移,避免侵入驾驶室,是降低乘员伤害的核心安全技术之一。而测试验证是确保该技术“按设计工作”的关键——需覆盖从虚拟仿真到实车碰撞的全流程,结合法规要求与极端场景,系统性验证下沉轨迹、时机及与周边部件的兼容性,最终实现“碰撞中发动机‘走对路’”的安全目标。

测试前的技术基线与目标设定

开展验证前,需先明确“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不允许的”。技术基线需结合动力总成参数(如发动机质量150kg、质心位置距地面600mm)、悬置系统设计(如橡胶悬置的屈服强度200MPa、金属支架的断裂扭矩150N·m)及法规要求(GB 11551-2014、E-NCAP),定义核心触发条件:当碰撞加速度达到30g且持续50ms以上时,悬置需断裂;下沉目标需量化为:发动机质心向下位移≥100mm、横向位移≤20mm,与驾驶室防火墙的间隙≥50mm(避免侵入),与油底壳的间隙≥10mm(避免挤压)。

同时,需明确“失效红线”:悬置未按设计断裂导致发动机向前侵入、下沉轨迹偏离设计路径(如向侧方移动)、下沉导致油底壳破裂或排气管断裂。这些基线将作为后续验证的“锚点”,避免测试偏离核心目标。

此外,需收集竞品车型的验证数据对标——比如某合资品牌B级车的发动机下沉量为110mm、间隙为55mm,本项目可将其作为参考,确保技术水平不低于行业主流。

虚拟仿真验证:从CAE模型到工况复现

虚拟仿真是实车测试的“前置预判”,需构建高精度CAE模型: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用实体单元建模,准确还原缸体、缸盖的力学特性;悬置系统(橡胶悬置、金属支架)用超弹性材料(模拟橡胶的变形)与塑性材料(模拟支架的断裂)组合;副车架与车身用梁单元(承载结构)与壳单元(覆盖件)混合,确保模型能反映真实的力传递路径。

仿真工况需覆盖法规与实际场景: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50km/h,GB 11551)、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64km/h,E-NCAP)、正面碰撞后二次撞击(如碰撞后发动机因惯性继续移动)。仿真输出的核心指标包括:发动机质心的X(前后)、Y(左右)、Z(上下)位移曲线,悬置的应力分布与断裂时间,驾驶室防火墙的侵入量,动力总成与周边部件的最小间隙。

通过仿真迭代优化设计:若发现悬置断裂时间晚于设计值(如碰撞后100ms才断裂,设计要求50ms),则调整悬置支架的材料屈服强度(从200MPa降至180MPa);若发动机横向位移超过20mm,则优化副车架的导向槽结构,引导发动机向下而非向侧方移动;若动力总成与油底壳间隙不足10mm,则调整发动机安装角度(向下倾斜2°),增大下沉空间。

仿真通过的标准是:所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且失效模式未出现——比如悬置在50ms断裂、发动机下沉量110mm、间隙15mm,此时方可进入实车测试阶段。

实车碰撞测试的工况设计与执行

实车测试需严格还原仿真工况,首先是测试车辆准备:保留完整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车身结构,拆除内饰、座椅等非必要部件(减少重量干扰),但需安装Hybrid III 50th百分位男性假人(模拟乘员),并按法规要求固定(安全带预紧、头枕对齐假人头部),确保假人伤害指标的准确性。

工况设计需覆盖三类场景:法规强制项(GB 11551的50km/h正面100%刚性壁障、E-NCAP的64km/h 40%偏置)、边界条件(30km/h低速度触发、70km/h高能量)、极端环境(-30℃低温、湿度90%高温高湿)。其中,极端环境测试需在环境舱内进行,模拟车辆实际使用中的极限场景。

执行过程需控制“变量精度”:碰撞角度用激光定位系统校准,误差≤±1°;碰撞速度用雷达测速仪实时监测,误差≤±1km/h;地面平整度用水平仪测量,误差≤±5mm(防止车辆碰撞时偏移)。每类工况需重复3次,确保结果一致性——若某一次测试中发动机下沉量为90mm(设计要求≥100mm),需回溯原因:是悬置支架材料批次不合格?还是碰撞速度偏低?解决后重新测试。

测试时,需用1000fps高速摄像机记录全过程,回放时逐帧观察发动机运动:比如碰撞后50ms悬置断裂,发动机开始向下移动,100ms时下沉量达到110mm,与仿真结果一致,说明轨迹可控;若发现发动机先向前移动再向下,需检查悬置的导向结构是否安装正确。

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

实车测试的核心是“精准捕捉瞬间变化”,需布置多类型传感器:发动机质心处安装惯性测量单元(IMU),采集三维加速度与角速度,计算质心的X/Y/Z位移;悬置支架粘贴应变片,监测实时应力(单位:MPa)与断裂时间(从碰撞到应力突变的时长);驾驶室防火墙安装线性位移传感器(LVDT),测量侵入量(单位:mm);假人胸部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记录碰撞时的胸部载荷(单位:g)。

数据采集需满足三个要求:高频率(≥1kHz,确保捕捉悬置断裂的10ms内应力突变)、同步性(所有传感器用GPS时钟同步,时间误差≤1ms)、完整性(测试过程中传感器无断电或掉线)。比如,IMU需固定在发动机缸体的质心位置,用耐高温胶带粘贴(防止碰撞时脱落);应变片需用防水涂层覆盖(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失效)。

测试后的数据处理:首先筛选有效数据(删除传感器掉线的片段),然后绘制“时间-位移”“时间-应力”曲线——比如发动机质心的Z向位移曲线:0-50ms保持不动(悬置未断裂),50-100ms快速下降(悬置断裂,发动机下沉),100ms后趋于稳定(下沉至极限位置),与设计曲线一致,说明系统工作正常。

若数据显示悬置应力未达到屈服强度(如仅150MPa,设计要求180MPa)却断裂,需检查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错误(贴在了非受力部位),重新粘贴后测试。

动力总成与周边部件的兼容性验证

发动机下沉不仅要“自己走对路”,还要避免“碰伤邻居”——周边部件(油底壳、排气管、传动轴)的兼容性是验证重点。

首先是“间隙验证”:用激光扫描仪扫描发动机下沉后的位置,对比CAD模型,测量与油底壳、排气管的最小间隙——要求≥10mm(防止挤压破损)。比如,发动机下沉后与油底壳的间隙为15mm,符合要求;若间隙为8mm,则需调整发动机安装高度(向下移动5mm),增大间隙。

其次是“强度验证”:模拟发动机下沉时的挤压力(如20kN),用压力试验机压油底壳,检查是否破裂——若油底壳用铸铁材料,承受20kN时无变形,符合要求;若用铝合金材料出现裂纹,则需加厚油底壳(从3mm增至4mm)或更换高强度铝合金(如6061-T6)。

最后是“柔性验证”:发动机下沉时,排气管需能随发动机弯曲,不拉扯三元催化器。测试时用高速摄像记录排气管变形:若排气管弯曲角度为10°(设计允许≤15°),且无断裂,则符合要求;若弯曲角度达20°,则需在排气管中段增加波纹管(长度50mm),提高柔性。

失效模式的针对性验证:边界与极端场景

失效模式验证是“查缺补漏”,需针对仿真与前期测试中暴露的风险设计场景:

1、悬置未触发断裂:在30km/h低速度碰撞中,测试悬置是否断裂——若未断裂(应力仅160MPa,未达屈服强度180MPa),说明触发条件过严,需调整悬置支架的材料(从180MPa降至160MPa),确保低速度下也能触发。

2、下沉过度:在70km/h高能量碰撞中,测试发动机下沉量——若达到160mm(设计上限150mm),则需在副车架增加限位块(高度20mm),限制发动机向下位移,避免挤压油底壳。

3、偏置碰撞侧移:在64km/h 40%偏置碰撞中,测试发动机横向位移——若达到25mm(设计≤20mm),则优化悬置布置(将左侧悬置向后移动10mm),引导发动机向下而非向侧方移动。

4、低温失效:在-30℃环境舱内测试,橡胶悬置的弹性会下降,需验证断裂时间——若断裂时间从50ms延长至80ms,说明低温影响了悬置性能,需更换悬置橡胶材料(添加耐寒添加剂,如硅橡胶),确保低温下仍能按时断裂。

5、安装误差影响:故意将悬置螺栓扭矩降低20%(模拟装配失误),测试发动机下沉量——若降至80mm(设计≥100mm),说明装配扭矩对性能影响大,需在生产中增加扭矩检测环节(用扭矩扳手逐颗检查)。

验证结果的符合性评估与迭代优化

所有测试完成后,需对照技术基线与法规要求“逐一打勾”:

1、法规符合性:GB 11551要求驾驶室防火墙侵入量≤125mm,测试结果为80mm,符合;E-NCAP要求假人胸部加速度≤35g,测试结果为28g,符合;

2、设计目标符合性:发动机下沉量≥100mm(测试110mm)、横向位移≤20mm(15mm)、与防火墙间隙≥50mm(55mm)、与油底壳间隙≥10mm(15mm),均符合;

3、失效模式排查:3次重复测试中未出现悬置未断裂、下沉过度、周边部件破损等问题,失效模式被有效规避;

4、极端环境验证:-30℃低温下悬置断裂时间为60ms(设计≤80ms)、70km/h高能量下下沉量140mm(≤150mm),均符合要求。

若某指标未通过(如低温下断裂时间为90ms),则需回到设计阶段调整:更换悬置橡胶材料(用耐寒硅橡胶),重新仿真与测试,直至符合要求;若某批次悬置支架材料不合格(屈服强度仅150MPa),则需更换供应商,确保材料一致性。

评估通过后,技术方案方可固化为量产标准——比如悬置支架用180MPa屈服强度的钢材、发动机安装角度向下倾斜2°、排气管中段加50mm波纹管,这些参数将写入生产图纸,指导量产。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