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碰撞安全测试中假人伤害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15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汽车碰撞安全测试中,假人作为“人体替身”承担着还原碰撞伤害的核心任务,其伤害指标的采集与分析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有效性与车辆安全设计的针对性。从头部加速度到胸部压缩量,每一项指标都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的损伤风险,而科学的采集方法与严谨的分析逻辑,是将假人数据转化为安全改进依据的关键链路。本文聚焦碰撞安全测试中假人伤害指标的采集技术与分析逻辑,拆解从传感器布局到数据解读的全流程细节。

假人模型的选择与指标对应关系

碰撞安全测试中,假人的选择需匹配测试场景与目标人群。目前最常用的Hybrid III系列假人,按百分位分为50th(中等身材男性)、95th(高大男性)与6th(瘦小女性),分别对应不同体型的损伤风险评估。例如50th假人是多数法规测试的基准,其头部、胸部、大腿部位的传感器布局最完善,可覆盖成年男性常见的碰撞损伤指标;而6th假人因体型小巧,需重点关注颈部张力与胸部压缩的极限值——这些指标直接关联瘦小女性在碰撞中的颈部挥鞭伤风险。

儿童假人则有更明确的年龄划分,如P3(3岁)、P6(6岁)假人,其头部质量与颈部强度更贴近儿童生理特征,对应的指标侧重头部加速度(避免脑震荡)与颈部屈伸角度(防止颈椎损伤)。选择错误的假人模型,会导致指标与真实人群的损伤风险脱节——比如用成人假人测试儿童座椅,其头部加速度指标无法反映儿童脑组织的脆弱性,最终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THOR假人(Test Device for Human Occupant Restraint),通过更接近人体的脊柱结构与柔软组织模拟,能采集更细粒度的胸部变形与腹部压力指标,这类假人通常用于高端车型的进阶安全测试,对应更严格的侧面碰撞或翻滚场景中的内脏损伤评估。

传感器的布局逻辑与校准要求

假人伤害指标的采集,核心是通过传感器将力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传感器的布局需严格对应人体解剖结构。以Hybrid III 50th假人为例,头部的三向加速度传感器需安装在头部重心位置——这是因为头部碰撞时的加速度分布不均,重心处的数据最能反映脑组织所受的惯性力;胸部的应变片式位移传感器则贴附在胸骨中下部,直接测量碰撞时胸部的压缩量(即胸骨与脊柱的相对位移),该指标对应肋骨骨折与心肺损伤的风险。

腿部指标的传感器布局更强调“受力传导路径”:大腿部位的力传感器安装在股骨近端(靠近髋关节),用于测量碰撞时大腿所受的轴向力——超过10kN的力可能导致股骨骨折;而小腿部位的加速度传感器则安装在胫骨中点,结合力传感器数据可计算胫骨的弯曲变形量。这些布局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人体解剖学与碰撞力学的共同推导——每一个传感器的位置,都对应人体损伤的“关键受力点”。

传感器校准是采集准确数据的前提。每次测试前,需通过标准加速度源(如冲击台)校准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线性度,确保1g加速度对应准确的电压输出;力传感器则需用砝码加载法校准,验证0-15kN范围内的输出误差不超过2%。若校准不到位,可能导致数据偏差——比如某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偏低,会使计算出的头部HIC值(头部损伤 criterion)比实际值小,误判为“头部损伤风险低”。

数据采集的同步性与存储规范

碰撞过程仅持续数十毫秒,假人各部位的受力与变形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数据采集的“同步性”直接决定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例如计算头部HIC值时,需用到15ms或36ms时间窗口内的加速度数据,若头部传感器与胸部传感器的采集时间差超过1ms,会导致HIC值计算错误——原本应在同一时间窗口内的峰值加速度被拆分,结果偏差可能超过10%。

实现同步的核心是“时钟触发”:测试系统需通过同一时钟源(如GPS或高精度晶振)向所有传感器发送触发信号,确保每路数据的时间戳误差小于0.1ms。部分高端测试系统还会采用“硬同步”方式——将传感器的信号线缆直接连接到同一数据采集卡,通过硬件电路保证信号采样的同时性。

数据存储需遵循“原始性”原则:采集到的传感器信号需以未压缩的原始格式(如TDMS、ASCII)存储,保留每一个采样点的电压值与时间戳。若为节省空间对数据进行压缩(如抽取部分采样点),可能丢失加速度峰值或力的突变点——这些细节往往是判断损伤风险的关键。例如某碰撞中大腿力传感器的峰值仅持续2ms,若采样率从10kHz降至5kHz,可能直接错过这个峰值,导致股骨骨折风险被低估。

伤害指标的量化计算方法

假人数据需通过量化算法转化为“伤害指标”,才能对应人体损伤风险。以头部损伤为例,最常用的HIC(Head Injury Criterion)值计算,需先从头部加速度数据中提取最长36ms的时间窗口,计算该窗口内的加权加速度积分,再乘以时间窗口的2.5次方——公式为HIC= [(1/(t2-t1))∫(t1到t2)a(t)dt]^2.5 × (t2-t1),其中a(t)是头部重心的合成加速度(单位:g)。法规通常要求HIC值不超过1500,超过则提示脑损伤风险显著增加。

胸部损伤的核心指标是“胸部压缩量”(Chest Compression),计算方式为:用胸骨处传感器测量的变形量除以胸部原始前后径(Hybrid III 50th假人的胸部原始前后径约为280mm),再乘以100%得到压缩百分比。例如假人胸部变形量为56mm,则压缩量为20%——根据法规,正面碰撞中胸部压缩量需≤40%,否则可能导致肋骨骨折或心肺挫伤。

颈部损伤的评估则用NIC(Neck Injury Criterion)与Fz(颈部轴向力)、My(颈部弯矩)组合指标。NIC值通过颈部前后加速度差计算,反映颈部的屈伸损伤风险;而Fz值超过3kN或My值超过50Nm时,提示颈椎骨折的可能。这些量化方法并非主观设定,而是基于大量人体尸体试验与临床数据的回归分析——每一个公式的系数,都对应真实人体损伤的统计阈值。

多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逻辑

碰撞中的人体损伤往往是“多部位联动”的,因此假人伤害指标的分析需关注指标间的关联性,而非孤立解读单个指标。例如正面碰撞中,若假人大腿轴向力超过10kN(提示股骨骨折风险),同时胸部压缩量达到35%,需进一步分析:是否因大腿受冲击导致身体上移,使胸部与方向盘的接触力增大?这种联动关系可能揭示“腿部约束不足→胸部二次碰撞”的损伤链,为安全设计提供更精准的改进方向。

侧面碰撞中,头部加速度(HIC值)与颈部弯矩(My)的关联性更显著:当车辆侧门侵入时,假人头部先撞击侧气帘,若气帘展开延迟,头部可能直接撞击车门内饰,导致头部加速度飙升,同时颈部因突然扭转产生过大弯矩——此时HIC值与My值会同时超标,说明“头部约束失效→颈部二次损伤”的风险,需优化侧气帘的展开时间与覆盖范围。

关联性分析的关键是“时序对比”:将不同部位的指标数据按时间轴对齐,观察指标峰值的先后顺序与数值相关性。例如某碰撞中,胸部压缩量的峰值出现在大腿轴向力峰值之后0.5ms,说明大腿受力是胸部变形的诱因;若两者峰值同时出现,则可能是“方向盘与仪表台共同挤压胸部”的直接损伤。这种时序分析能帮助工程师定位损伤的“起始点”,优先解决源头问题。

采集与分析中的干扰因素排除

假人伤害指标的采集与分析中,需重点排除三类干扰因素:传感器误差、假人安装偏差与环境影响。传感器误差包括“零点漂移”与“非线性误差”——零点漂移是指传感器在无受力时输出非零电压,可能因温度变化或振动导致;非线性误差则是指传感器输出与实际受力不成线性关系,多由传感器老化或校准不当引起。解决方法是测试前增加“零点校验”步骤:将假人置于静态环境中,采集5秒传感器数据,若输出电压波动超过0.01V(对应加速度0.05g),需重新校准传感器。

假人安装偏差是另一类常见干扰。例如正面碰撞测试中,假人坐姿前倾10°,会导致胸部与方向盘的接触点前移,使胸部压缩量测量值比实际值小10%~15%;若假人腿部未正确放置在踏板上,大腿轴向力的测量值可能偏高20%。为避免这类偏差,测试前需用3D测量系统(如激光 tracker)验证假人的位置:Hybrid III 50th假人的H点(臀部与脊柱的交点)需与车辆座椅的H点重合,误差不超过5mm;大腿与小腿的夹角需保持在110°~130°之间(对应正常驾驶坐姿)。

环境温度也会影响传感器性能:多数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是-10℃~50℃,若测试环境温度超过50℃,传感器的灵敏度会下降,导致加速度数据偏低。因此高温环境下测试前,需将假人置于测试环境中预温30分钟,使传感器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同时在数据后期分析中,需根据温度补偿曲线对数据进行修正——例如温度每升高10℃,加速度数据需乘以1.02的修正系数。

假人数据与人体损伤的映射方法

假人伤害指标的终极目标是“预测真实人体的损伤风险”,因此分析的最后一步需将假人数据映射到人体损伤的临床标准。例如假人头部HIC值为1200,对应真实人体的脑震荡风险约为30%(基于NHTSA的统计数据);胸部压缩量为30%,对应肋骨骨折的概率约为15%——这些映射关系来自“假人-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验证:通过将假人试验数据与人体尸体碰撞试验、临床碰撞案例数据对比,建立“假人指标-人体损伤概率”的回归方程。

更精准的映射需用到“有限元人体模型”(FEHM):将假人数据输入FEHM模型,模拟真实人体组织的应力分布,例如用假人胸部压缩量数据驱动FEHM的胸部模型,计算肋骨的应力值——当应力超过肋骨的屈服强度(约50MPa)时,提示肋骨骨折风险。这种方法能突破假人“均质材料”的局限性(假人的胸部是刚性骨架加泡沫,而人体胸部有肋骨、肌肉、脂肪等不同组织),更真实地反映人体内部的损伤机制。

映射过程中需注意“人群差异”:同一假人指标对不同人群的损伤风险不同。例如Hybrid III 50th假人的胸部压缩量30%,对50th男性来说是15%的肋骨骨折风险,但对6th女性来说(胸部组织更薄),风险可能升至25%——因此分析时需根据测试目标人群,调整映射的概率系数。这种人群特异性的映射,是将假人数据转化为“个性化安全设计”的关键。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