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碰撞安全测试中行人保护装置的性能评估方法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19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全球每年约27万行人因碰撞死亡,超过60%的伤害来自车辆直接冲击。行人保护装置(如主动引擎盖、缓冲保险杠)是降低伤害的核心配置,但其性能有效性完全依赖科学的评估方法。这些方法需模拟真实场景、量化伤害风险、验证触发逻辑,更要衔接实验室测试与实际事故的差异,是保障装置从设计到落地有效的关键桥梁。

测试场景的标准化构建:模拟真实碰撞的“坐标系”

行人保护装置的评估,第一步是明确“测什么场景”。不同年龄、身高的行人,碰撞速度与部位差异极大——6岁儿童(约1.2米)碰撞时,头部通常接触引擎盖前端;1.7米成人则可能撞击引擎盖中部或挡风玻璃。因此,评估场景需按“行人特征+碰撞条件”分类,如Euro NCAP规定的“50th百分位成人40km/h正面碰撞”“10th百分位儿童30km/h侧面碰撞”,通过标准化场景确保不同装置的性能可比。

场景的精准性还要聚焦碰撞部位。成人腿部需对应保险杠的“能量吸收区”,头部对应引擎盖“缓冲区域”;测试前需用激光测距仪定位假人,偏差超过5厘米就可能导致头部撞在引擎盖边缘刚性结构,使HIC值(头部伤害指数)翻倍。部分规程还加入“行人避让姿态”——假人以15度角侧向碰撞,模拟真实中行人的本能反应,更贴近复杂情况。

关键伤害指标:从“定性保护”到“定量评估”的核心桥梁

行人保护的性能不能靠“看起来结实”判断,需用与人体生物力学关联的量化指标。头部伤害指数(HIC)是核心——它计算15毫秒内头部加速度的积分,反映颅脑损伤风险。医学研究显示,HIC≤1000时,颅脑重伤概率低于10%;超过1500则升至50%以上,因此多数法规将HIC≤1000作为及格线。

腿部伤害需结合“胫骨加速度”与“膝部弯曲角度”:胫骨加速度超150g易致骨折,膝部弯曲超135度可能撕裂十字韧带。这些指标来自尸体实验与临床数据,确保能真实对应人体耐受极限。近年颈部伤害也纳入评估,如颈部拉伸力与弯曲力矩,避免颈椎损伤被遗漏。

测试设备:精准采集数据的“生物力学实验室”

评估的准确性依赖高精度设备,最核心的是“行人假人”。成人用Hybrid III 50th百分位模型,头部、腿部的质量分布与刚度贴合真实人体;儿童用P系列(如P6、P10),模拟不同年龄的脆弱性——P6假人颈部更软,更易反映儿童颈椎损伤风险。

高速摄像机(≥1000帧/秒)负责捕捉碰撞瞬间:比如引擎盖弹起时间若晚于头部接触0.01秒,就无法缓冲,需调整触发逻辑。假人内置的加速度、力传感器,需定期用标准源校准(误差≤2%),否则微小偏差会导致HIC值计算错误。

静态与动态测试:从“部件性能”到“系统效果”的全面验证

评估需分两步:先做部件级静态测试,比如用10kg落锤冲击引擎盖,测试吸能率——吸能率低于60%说明材料或结构不足,需优化后再做动态测试。动态测试是整车碰撞假人,模拟真实场景,能反映系统协同效果:比如静态测试中引擎盖吸能性好,但动态中因触发延迟,假人头部仍撞在刚性前围板,HIC值超标,需调整触发逻辑。

触发逻辑验证:装置“及时启动”的关键保障

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前提是“正确时间触发”——主动引擎盖需在头部接触前0.02秒内弹起。验证需测两个维度:传感器识别准确率(区分行人和非行人,如碰撞塑料桶不触发、碰撞假腿必触发)与触发时间(≤0.015秒)。若触发时间过长,需降低压力传感器阈值或优化控制算法。

实际事故数据回溯:让评估“贴近真实”的校准器

实验室场景再标准,也不如真实事故复杂。需收集真实案例(车辆速度、行人年龄、伤害情况),用相同参数测试,对比结果与真实伤害的一致性。比如某车型真实事故中成人头部伤害率15%,测试中HIC对应风险12%,说明评估准确;若差异超5%,需修正假人生物力学模型。

不同车型适配性:让评估“因材施教”的调整策略

轿车、SUV、MPV结构差异大,评估需调整。SUV车身高15-20厘米,碰撞行人时腿部碰撞点更高,需将假人腿部调高10厘米;掀背车引擎盖短,头部可能撞挡风玻璃,需测试挡风玻璃吸能率(≥40%);商务车保险杠宽,儿童碰撞时腿部易扭转,需增加胫骨扭转角度指标(≤15度)。

多学科仿真:提前预测性能的“数字实验室”

实车测试成本高,多学科仿真(CAE)能降本提效。用LS-DYNA建立“车辆-行人-保护装置”模型,输入结构参数、触发逻辑、假人特性,模拟碰撞变形与伤害指标。比如调整引擎盖厚度从1.2mm到1.5mm,仿真显示HIC从1200降至900,符合法规;还能模拟极端场景(如30度角碰撞),提前发现A柱碰撞风险。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