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安全测试中行人腿部保护的保险杠设计优化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行人与车辆的碰撞事故中,腿部损伤占比高达60%以上,而保险杠作为车辆与行人腿部的第一接触部件,其设计直接影响腿部损伤程度。随着C-NCAP、E-NCAP等法规对行人保护要求升级,如何通过保险杠优化降低腿部伤害,成为汽车安全设计的关键方向。本文从法规要求、损伤机制、材料选择等角度,拆解行人腿部保护的保险杠优化逻辑。
碰撞安全法规中的行人腿部保护要求
行人腿部保护的核心法规依据来自C-NCAP(中国)与E-NCAP(欧洲)。以E-NCAP为例,行人保护测试中腿部评分占比约15%,考核三项关键指标:胫骨纵向加速度(需≤150g)、膝部弯曲角度(≤15度)、膝部剪切力(≤5kN);C-NCAP 2021版则将行人腿部保护纳入正面碰撞评分,测试速度为40km/h,使用HIII 50th percentile男性腿部假人,要求数据满足五星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E-NCAP 2025版增加了儿童腿部保护考核,要求保险杠覆盖300-500mm高度范围(对应4-12岁儿童小腿位置),而上沿高度不得超过650mm(避免撞击成人膝部)。这些法规细节直接框定了保险杠的设计边界——必须覆盖更广的高度区间,同时控制关键损伤指标。
行人腿部碰撞的损伤机制解析
行人腿部与保险杠碰撞时,损伤类型与接触位置强相关:保险杠下沿(≤350mm)撞击胫骨远端,易导致胫骨开放性骨折;中部(350-600mm)撞击胫骨中段,引发胫骨压缩性骨折;上沿(≥600mm)撞击膝部,会拉扯膝内侧副韧带,导致韧带撕裂或膝部脱位。
作用力方面,垂直于腿部的冲击力是胫骨骨折的主因(比如40km/h碰撞时,冲击力可达2-3kN,超过胫骨抗压强度1.5kN);而沿腿部的剪切力则会撕裂膝部韧带(剪切力超过5kN时,韧带断裂风险骤升)。例如,某款老车型因保险杠上沿高度达700mm,碰撞时直接撞击成人膝部,导致膝部弯曲角度达18度(超过法规15度限值),最终E-NCAP评分仅获三星。
吸能导向的保险杠材料选择策略
传统PP保险杠(邵氏硬度D80)因吸能差、冲击生硬,已被“多层复合结构”取代。典型组合为:外层用热塑性弹性体(TPE,邵氏硬度A60-A80),柔软的表面降低初始冲击的“刺痛感”;内层用渐变密度聚氨酯(PU)泡沫(前端20kg/m³、后端40kg/m³),通过密度梯度实现“先软后硬”的吸能逻辑——前端吸收初始能量,后端保持支撑避免过度变形;骨架用PP+GF30(玻璃纤维增强),保证日常行驶的结构强度(比如抵御路边石碰撞),同时碰撞时不碎裂。
某合资品牌的实践验证了这种组合的有效性:TPE外层+渐变PU泡沫+PP+GF30骨架的保险杠,吸能量比传统PP保险杠高40%,胫骨加速度峰值从160g降至130g,直接满足E-NCAP五星要求。
匹配腿部接触特性的保险杠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核心是“覆盖关键接触区域+分散冲击力”。首先是高度控制:保险杠有效吸能区域需覆盖300-700mm(对应儿童到成人的小腿位置),上沿≤650mm、下沿≥280mm。比如某国产车型将下沿降低至270mm,覆盖了3岁儿童的小腿位置,解决了儿童腿部保护的盲区。
其次是截面形状:采用“外凸内凹”的波纹型截面(取代传统平板型),吸能空间增加30%;在保险杠中部设计3条横向缓冲凹槽(间距150mm),碰撞时将集中冲击力分散到3个区域,避免局部应力过高。例如,某车型通过波纹截面设计,腿部接触点的应力分布均匀度提升25%,胫骨加速度峰值降低20%。
此外,保险杠边缘的圆角设计不可忽视——边缘半径≥5mm,避免尖锐边缘割伤腿部皮肤或韧带(某款车型因边缘半径仅3mm,碰撞时导致假人腿部皮肤“撕裂”,测试评分被扣减)。
保险杠内部吸能系统的精细化优化
吸能系统分两部分:吸能块与溃缩支架。吸能块的形状设计为梯形(前端宽150mm、后端宽80mm),前端大面积吸收初始能量,后端小面积保持支撑;位置需对应腿部主要接触点(400-600mm高度),确保能量集中吸收。例如,某车型将吸能块从“矩形”改为“梯形”,吸能量提升15%,膝部弯曲角度从14度降至12度。
溃缩支架的设计更强调“可控变形”:采用PP+GF30材料,在支架上开3条V型溃缩槽(槽深2mm、间距10mm),碰撞力达1500N时沿槽折叠变形,变形行程控制在50-70mm——既保证日常行驶的结构强度(比如10km/h碰撞路边石不变形),又能在碰撞时有效吸能。某车型通过溃缩支架优化,车身对保险杠的反作用力降低了25%,避免了“二次冲击”(车身硬度反推保险杠加剧腿部损伤)。
仿真与实验结合的设计验证流程
优化后的设计需通过“仿真-实验”闭环验证。首先用LS-DYNA软件建立保险杠3D模型,导入HIII腿部假人模型(包含胫骨、腓骨、膝韧带的力学参数),设置40km/h碰撞速度,模拟得到胫骨加速度、膝部角度等数据。比如某车型初始设计的胫骨加速度为155g(超法规),通过将吸能泡沫密度从30kg/m³降至25kg/m³,仿真值降至135g。
随后进行实车碰撞实验:用专门的腿部测试装置(EuroSID II假腿),在测试场以40km/h速度撞击保险杠,测量实际数据。某车型的仿真与实验数据偏差小于5%(胫骨加速度135g vs 138g),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最后进行路试验证——用保险杠碰撞路边石(10km/h),检查是否开裂或变形,确保日常使用的可靠性。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