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食品行业油烟排放检测与净化设施效率评估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4-29

排放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行业是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涵盖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等场景,油烟含颗粒物、VOCs等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随着环保监管趋严,准确的油烟排放检测与净化设施效率评估成为企业合规的核心环节。本文从油烟特性、检测指标、净化技术到评估方法,系统解析食品行业油烟管理的关键要点,为企业满足监管要求提供实践参考。

食品行业油烟排放的特性与监管背景

食品行业是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涵盖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如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生产)等多个场景。不同场景的油烟特性差异显著——餐饮企业的煎、炒、炸工序会产生大量动植物油颗粒物,伴随浓郁的烹饪气味;而食品加工厂的烘焙、油炸工艺则可能释放更多工艺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如丙烯醛、己醛等。这些油烟污染物不仅会导致周边空气质量下降,还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因此成为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

目前,我国针对食品行业油烟排放的核心标准是《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该标准规定了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³,基准风量下)及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85%)。部分地区为应对更严格的环境需求,出台了地方标准,比如北京市《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DB11/1488-2018)将排放浓度限值收紧至1.0mg/m³,上海市《餐饮业油烟排放要求》(DB31/844-2014)则增加了非甲烷总烃(NMHC)的控制指标(≤10mg/m³)。

以某油炸食品加工厂为例,其生产过程中使用棕榈油油炸薯片,产生的油烟中不仅含有油雾颗粒物,还伴随甲基丙烯酸甲酯等VOCs,若未有效净化,可能触发周边居民的异味投诉,甚至面临环保部门的处罚。因此,了解自身油烟排放特性,是开展检测与评估的基础。

油烟排放检测的核心指标解析

油烟排放检测的核心指标围绕污染物的“量”与“质”展开,主要包括油烟浓度、颗粒物(PM2.5/PM10)、非甲烷总烃(NMHC)三项。其中,油烟浓度是最直接的控制指标,依据GB 18483-2001,其定义为“饮食业单位烹饪过程中排放的油烟所形成的浓度”,以mg/m³为单位。该指标反映了油烟中液态、固态颗粒物的总含量,是评估排放是否超标的关键。

颗粒物(尤其是PM2.5)是油烟中的“隐形杀手”。餐饮油烟中的颗粒物直径多在0.1-10μm之间,其中PM2.5占比可达60%以上,这些细颗粒物可深入人体肺泡,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部分地方标准已将PM2.5纳入控制范围,比如深圳市《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03/T 185-2021)要求PM2.5排放浓度≤5mg/m³。

非甲烷总烃(NMHC)则代表了油烟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当油脂加热至150℃以上时,会发生热分解反应,释放出丙烯醛、丁酮、己醛等VOCs,这些物质不仅有强烈异味,还具有毒性——比如丙烯醛会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长期暴露可能损害肝脏。因此,NMHC成为部分高端餐饮及食品加工企业的重点监测指标。

某日式料理店的刺身油炸工序中,使用橄榄油高温油炸,检测发现其油烟中NMHC浓度可达12mg/m³,远超上海地方标准的限值,后续通过加装光催化净化装置,将NMHC浓度降至8mg/m³,解决了异味问题。

油烟检测的采样与分析方法

油烟检测的准确性首先依赖于规范的采样操作。根据GB 18483-2001,采样位置需选择在烟道的垂直管段,远离弯头、变径等干扰部位,要求前3倍管径长度内无障碍物,后2倍管径长度内无收缩或扩张。这样的位置能保证烟道内气流稳定,避免采样偏差。

采样时需采用“等速采样法”——即采样枪的进气速度与烟道内气流速度一致。因为油烟是颗粒物污染物,若采样速度大于气流速度,会导致过量的细颗粒被吸入;若采样速度过小,则会遗漏部分颗粒物,均会影响检测结果。实际操作中,通常使用皮托管测量烟道内流速,再调整采样泵的流量,确保等速。

油烟浓度的分析方法以重量法为主,这也是GB 18483规定的仲裁方法。具体步骤是:将玻璃纤维滤筒放入105℃烘箱中烘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称重(恒重);采样时,将滤筒装入采样枪,抽取烟道内的油烟气体,使油烟颗粒物附着在滤筒上;采样结束后,再次烘滤筒至恒重,计算滤筒的增重(即油烟颗粒物质量),除以采样体积,得到油烟浓度(mg/m³)。

对于颗粒物(PM2.5/PM10)和NMHC的检测,则需采用不同的方法:PM2.5通常使用撞击式采样器或滤膜法;NMHC则采用气相色谱法,通过吸附管收集样品,再用色谱仪分离分析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

某连锁快餐企业的油烟检测中,最初因采样位置选在烟道弯头附近,导致检测浓度仅为1.2mg/m³(低于标准限值),但实际运行中周边居民仍投诉异味。后来调整采样位置至垂直管段,重新检测发现浓度为2.8mg/m³,超标准要求,最终通过更换更大风量的净化设施解决了问题。

常见油烟净化设施的技术路径

食品行业常用的油烟净化设施主要分为四大类:机械净化、静电净化、湿法净化、光催化氧化,部分企业会采用复合净化技术(如静电+光催化)。

机械净化是最基础的技术,通过惯性分离、过滤等原理去除油烟中的大颗粒(直径≥10μm)。常见的设备有油水分离器、金属网过滤器,适合作为预处理设施,去除粗颗粒,减轻后续净化装置的负荷。但其对细颗粒(PM2.5)和VOCs的去除效率较低(通常≤50%),单独使用难以满足标准要求。

静电净化是目前餐饮企业最常用的技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油烟颗粒物带电,然后被吸附在集尘板上。其去除效率较高(≥85%),对细颗粒(PM2.5)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且运行成本较低(仅需定期清洗集尘板)。但需注意,静电净化对风量变化敏感,若风机风量超过额定值,效率会明显下降。

湿法净化通过喷淋水或化学溶液吸收油烟中的颗粒物和VOCs,常见的设备有喷淋塔、水膜除尘器。其优点是能有效去除异味(VOCs),但会产生含油废水,需配套废水处理设施,适合有大量异味的食品加工场景(如油炸食品生产)。

光催化氧化技术利用紫外线(UV)激发催化剂(如TiO₂)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分解油烟中的VOCs(如丙烯醛、己醛)。其对VOCs的去除效率可达80%以上,且无二次污染,适合高端餐饮(如日式料理、法式餐厅)等对异味控制要求高的场景。

某烘焙食品厂的面包烘烤工序中,产生的油烟含大量VOCs(如乙醇、乙酸乙酯),最初使用静电净化设施,VOCs去除率仅为60%,异味问题未解决;后来加装光催化氧化装置,VOCs去除率提升至85%,周边环境异味明显改善。

净化设施效率评估的关键参数

净化设施的效率评估需关注三个核心参数:进口浓度(C1)、出口浓度(C2)、处理风量(Q)。其中,进口浓度是指净化设施入口处的油烟浓度,出口浓度是出口处的浓度,处理风量是设施实际处理的油烟气体体积(m³/h)。

根据GB 18483-2001,净化设施的去除效率(η)计算公式为:η=(C1×Q1 - C2×Q2)/(C1×Q1)×100%,其中Q1是进口风量,Q2是出口风量。若Q1与Q2差异不大(≤10%),可近似为η=(C1 - C2)/C1×100%。需注意,计算时需使用“基准风量”——即饮食业单位按灶头数计算的最低允许风量(如大灶头每台基准风量为2000m³/h),若实际风量低于基准风量,需按基准风量折算浓度(即C折=C实×Q实/Q基准)。

除了浓度和风量,运行负荷也是重要参数。净化设施的效率需在“额定负荷”下评估——即设施运行在设计的风量、温度、油烟浓度条件下。比如餐饮企业的高峰时段(午餐11:30-13:30,晚餐17:30-19:30),烹饪工序全负荷运行,此时的效率才是真实的运行效率;若在低负荷(如上午10点,仅少数灶头运行)下测试,效率会偏高,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某火锅企业的净化设施效率评估中,最初选择在上午9点(无客人)测试,结果效率为92%,符合标准要求;但实际晚餐时段运行时,因灶头全开启,油烟浓度骤升,效率降至78%,未达标准。后来调整测试时间至晚餐高峰时段,重新评估并更换了更大容量的静电净化装置,效率提升至88%。

实际应用中的干扰因素及应对

在实际检测与评估中,常遇到各种干扰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针对性应对。

干扰因素1:采样位置不当——如前所述,采样位置选在弯头、变径处,会导致气流不均,采样结果偏差。应对方法:严格按照GB 18483的要求,选择垂直管段,前3后2倍管径的无干扰区域;若现场无法满足,可通过延长采样时间(如从10分钟延长至20分钟)减少偏差。

干扰因素2:滤筒未恒重——玻璃纤维滤筒的含水量会影响重量法的结果,若未充分烘干,会导致增重偏大,检测浓度偏高。应对方法:采样前将滤筒放入105℃烘箱中烘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重(使用分析天平,精度0.1mg);采样后再次烘滤筒至恒重(两次称重差值≤0.2mg)。

干扰因素3:风量波动——风机故障、管道泄漏等会导致风量不稳定,影响效率计算。应对方法:测试前检查风机运行状态(如电流、电压是否正常),关闭门窗(避免室外空气进入烟道),使用皮托管连续测量流速(每5分钟测1次,共测3次,取平均值)。

干扰因素4:油烟成分变化——如餐饮企业突然增加油炸工序,会导致油烟浓度骤升,效率下降。应对方法:选择典型工况(如高峰时段)进行测试,若企业有多种烹饪工序,需涵盖所有主要工序(如煎、炒、炸同时运行)。

某食品加工厂的油烟检测中,因滤筒未充分烘干,导致检测浓度为3.2mg/m³(超标),但实际运行中净化设施运行正常。后来重新烘干滤筒,再次检测浓度为1.8mg/m³,符合标准要求。

检测与评估的合规性要点

企业开展检测与评估时,需关注以下合规性要点,确保结果被监管部门认可。

1、依据标准——需使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如GB 18483-2001、DB11/1488-2018(北京)、DB31/844-2014(上海)。若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需执行地方标准(如北京的排放浓度限值1.0mg/m³)。

2、检测单位资质——检测单位需具备CMA资质(中国计量认证),即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质认定,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可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机构的资质范围。

3、报告内容——检测报告需包含以下信息:企业名称、地址、检测日期、采样位置、检测方法、使用仪器(型号、编号、校准日期)、检测结果(浓度、风量、效率)、结论(是否符合标准)。评估报告还需包含净化设施的参数(型号、额定风量、处理能力)、测试工况(负荷率、温度)。

4、定期检测——根据《环境保护法》及地方规定,企业需定期开展油烟检测(通常每年至少1次),若净化设施改造、工艺变更,需重新检测。检测报告需留存备查,环保部门检查时需出示。

5、记录保存——需保存采样记录、滤筒称重记录、风量测量记录、净化设施运行记录等原始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若监管部门质疑结果,可通过原始数据追溯检测过程。

某餐饮企业因未保存检测原始记录,环保部门检查时无法证明检测的合规性,被要求重新检测,并罚款2万元。后来企业建立了检测记录台账,详细记录采样时间、位置、滤筒重量、风量等数据,避免了类似问题。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