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

服务热线:

农村自建房抗震性能评估常见的认知误区有哪些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5-19

抗震性能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农村自建房是我国农村家庭的核心居住载体,但其抗震性能常因认知偏差被误判——有的家庭盲目拆老房,觉得“老房子必然不抗震”;有的依赖现浇结构,认为“浇了混凝土就绝对安全”。这些误区不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改造浪费,更可能在地震时埋下安全隐患。理清抗震评估中的常见认知偏差,是科学判断房屋安全、合理开展加固的关键前提。

误区一:老房子一定不抗震

不少人把“房龄”和“抗震性”直接画等号,觉得“房子老了就扛不住地震”,但事实并非如此。

传统木结构房屋是典型反例。比如北方的抬梁式、南方的穿斗式建筑,靠榫卯连接构件——这种“凹凸咬合”的结构,能在地震时通过轻微变形吸收能量,就像给房子装了“缓冲弹簧”。某村的清代木结构祠堂,经历2008年地震后,只是部分瓦件脱落,主体结构完好;而旁边2010年建的砖混房,因没设构造柱,墙体直接开裂倾斜。

再看一些“新房”,比如2005年后建的砖混房,有的村民为省成本,没按规范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甚至用劣质空心砖。这些房子的抗震性,远不如维护良好的老木结构。

判断老房子是否抗震,关键看三点:结构类型(木结构比未做构造的砖混更韧)、维护状态(木构件有无虫蛀、腐朽,墙体有无裂缝)、是否有后期破坏(如随意拆墙、加层)。房龄只是参考,不是绝对标准。

误区二:现浇混凝土结构就绝对安全

“现浇”是很多村民心中的“安全王牌”,但现浇只是结构形式,不代表“绝对不会倒”。

比如某户自建房,梁、板、柱都是现浇,但钢筋配筋率只有0.7%——规范要求砖混结构现浇柱的配筋率不低于1%。配筋不足会导致柱的承载力不够,地震时柱会像“被压扁的易拉罐”一样碎裂。

还有的家庭忽视节点构造。梁和柱的连接部位叫“节点”,地震时这里受力最复杂,需要用加密箍筋加固。如果节点没箍筋,即使梁、柱的钢筋再粗,地震时节点也会像“豆腐”一样裂开,导致梁从柱上掉下来。

混凝土强度也不能省。有的村民用C20以下的混凝土浇现浇构件,C15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只有C30的一半,地震时根本承受不住荷载。比如某户的现浇梁,用了C15混凝土,装修时打个孔都能掉块,更别说地震了。

现浇结构的抗震性,需要“配筋量达标+混凝土强度够+节点构造对”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个都不行。

误区三:抗震全靠“材料堆”,强度越高越好

部分村民觉得“用最好的材料就能抗住地震”,比如盲目选HRB500高强度钢筋,或者追求C40以上高标号混凝土,其实这是“走偏了”。

高强度钢筋有个缺点——脆性大。HRB500钢筋的强度比HRB400高,但如果配筋间距太大,地震时钢筋会因局部应力集中断裂。比如某户用了HRB500钢筋,但间距设成200mm(规范要求不超过150mm),地震时钢筋根本拉不住墙体,反而容易断。

高标号混凝土也有问题。C40以上的混凝土脆性强,若未设置构造缝,温度变化或地震时易产生贯通裂缝。比如某户用C40混凝土浇现浇板,没设后浇带,夏天晒得板裂了缝,地震时裂缝会越扩越大。

抗震不是“材料竞赛”,而是“材料+构造”的协同。比如用HRB400钢筋按150mm间距布置,搭配C25-C30混凝土,再加构造柱、圈梁,这样的组合比“堆高强度材料”更有效。

误区四:只看墙体厚度,忽略连接构造

“墙越厚越抗震”是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但实际上,墙体的“整体性”比厚度更重要。

比如某户建了370mm厚的“三七墙”,但纵横墙交接处没设拉结筋。拉结筋是连接纵横墙的“纽带”,规范要求每500mm高度设2根φ6钢筋。如果没拉结筋,地震时横墙会像“孤立的木板”一样,从纵墙上脱离倒塌。

还有的家庭砌墙时没与构造柱连接。构造柱是“墙的骨架”,砖墙要砌成马牙槎(像锯齿一样)嵌入构造柱内,这样才能和构造柱“咬”在一起。如果砖墙直接贴在构造柱上,地震时墙会从柱上滑下来。

比如某村的砖混房,墙厚240mm,但设了拉结筋和马牙槎,地震时墙体只是裂了缝,没倒塌;而隔壁的“三七墙”没设拉结筋,直接倒了。墙体的抗震性,关键看“连接牢不牢”,不是“厚度够不够”。

误区五:屋盖和基础“不重要”,不用考虑

很多人评估抗震时只看主体墙柱,却忽略了“上下两端”——屋盖和基础,其实它们是结构的“地基”和“屋顶”,直接影响抗震能力。

屋盖方面,预制空心板是“重灾区”。如果预制板没灌缝(规范要求用细石混凝土灌实),地震时板会像“积木”一样滑动坠落。比如某户用预制板盖房,没灌缝,地震时一块板砸下来,把桌子都砸烂了。

屋盖太重也不行。有的村民用现浇混凝土板,厚度达150mm以上,这样会增加结构荷载,放大地震作用。比如100㎡的板,厚150mm比100mm重5吨,地震时相当于多压了一辆卡车,结构肯定扛不住。

基础方面,软土地基要加固。比如建在河边砂土地上,没打桩或换填,地震时地基会像“液体”一样失去承载力,房子会陷下去。还有的基础宽度不足,比如砖混结构基础宽度只有200mm(规范要求不小于240mm),地震时基础会“站不稳”,导致墙体开裂。

误区六:抗震评估就是“测混凝土强度”

不少村民认为“抗震评估就是测测混凝土硬不硬、钢筋粗不粗”,但实际上评估是“综合体检”,不是“单一指标”。

比如某户房屋混凝土强度达C30(符合规范),但建在地震液化场地(河边砂土地)。地震时液化场地会“变软”,房子像站在棉花上,即使结构强度够,也会因场地效应倒塌。

还有的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比如底层做车库(大空间),上层砖混,这样“刚度突变”会导致底层成为薄弱层,地震时底层先倒。即使底层混凝土强度够,也没用。

抗震评估需要看四个要素:结构体系(有没有大空间、刚度突变)、构造措施(有没有构造柱、圈梁)、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筋)、场地条件(是不是液化土、软土地基)。仅测强度,根本反映不了真实抗震能力。

误区七:随意加固就能“提高抗震性”

有的村民发现房子有裂缝,就随便找工人“贴钢板”“加柱子”,以为这样就能抗震,其实可能“越加固越危险”。

比如某户墙体裂缝,原因是基础沉降,但工人直接在墙上贴钢板。钢板挡住了裂缝,却没解决基础问题,沉降继续,最后钢板把墙拉得更裂了。

还有的家庭给老房加层。比如两层砖混房加一层,却没加固基础和主体。加层增加了荷载,基础本来只扛两层,现在扛三层,地震时基础会“垮掉”,整栋楼都倒。

加固要“对症下药”:如果是基础沉降,要加固基础(比如打桩);如果是结构整体性差,要加构造柱、圈梁;如果是墙体裂缝,要先补缝再加固。随意加固,只会破坏原结构的力学平衡,反而更危险。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