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干洗色牢度测试在纺织品色牢度测试中的流程
纺织品色牢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耐干洗色牢度是纺织品色牢度测试中针对干洗工艺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织物在有机溶剂洗涤后颜色的保持能力与沾色风险,是服装、家纺等需干洗产品质量评估的关键项。该测试需严格遵循标准流程,从样品制备到结果评定均需精准操作,以确保数据能真实指导生产与质控。
测试标准与试剂耗材准备
耐干洗色牢度测试需锚定明确标准,国际通用ISO 105-D0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D01部分:耐干洗色牢度》,北美适用AATCC 132《干洗色牢度测试》,国内则执行GB/T 571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干洗色牢度》。不同标准对试剂、设备参数的要求略有差异,需提前确认测试依据的标准文本。
核心试剂为干洗溶剂,以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最常见,需满足纯度≥99.5%(GB/T 5711规定),且无水分、油污或残留染料——溶剂纯度下降会削弱洗涤能力,导致测试结果偏离真实值。此外需准备标准多纤维贴衬织物(如包含棉、聚酯、羊毛、尼龙、醋酸纤维的组合贴衬),用于评估沾色程度;辅助耗材包括不锈钢珠(增强机械摩擦)、精确到0.1g的电子秤(称量溶剂与样品)、密封容器(存储未使用的溶剂)。
样品制备与状态调节
样品需从批量产品中随机抽取,确保代表性:成衣需拆成平面织物(如外套拆出前襟面料),避免缝线、纽扣等结构干扰机械作用;面料样品裁剪为100mm×40mm的长方形,至少准备2块(1块测试、1块备用)。裁剪时需用标记笔标注经纬向(如“经向→”“纬向↓”),因织物不同方向的纤维密度、染料分布可能影响色牢度。
样品需进行状态调节:放置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5±5%的标准环境中平衡4小时以上,使样品水分含量稳定。若样品刚从冷库或潮湿仓库取出,需延长平衡时间至24小时——水分会改变溶剂的介电常数,影响染料的溶解度,进而干扰测试结果。
干洗试验机的参数设定
干洗试验机是测试的核心设备,需提前检查两项关键性能:一是密封性(用肥皂水涂抹机门缝隙,无气泡则密封良好),防止溶剂泄漏;二是机械精度(用转速表测转筒转速)。确认无误后,向机内加入规定量溶剂:如GB/T 5711要求每100g样品加1500mL溶剂,ISO 105-D01则要求每千克样品加15L溶剂,需严格按标准计算。
接下来设定机械参数:ISO 105-D01要求转速45±2rpm、洗涤时间30±1分钟;AATCC 132要求转速50rpm、时间15分钟;GB/T 5711与ISO 105-D01一致。若标准要求模拟实际污垢(如AATCC 132的“加重污垢测试”),需将0.5%的矿物油与0.1%的碳黑混入溶剂,搅拌5分钟至均匀——污垢会增加染料的迁移动力,更贴近真实干洗场景。
样品与贴衬的组合操作
将样品与多纤维贴衬缝合:贴衬需完全覆盖样品的测试面(100mm×40mm),缝合线选用与样品纤维不同的材质(如棉样品用聚酯线),线迹要细(20号以下)且紧密(每厘米3针),避免贴衬移位或线迹干扰颜色评定。缝合后需检查:贴衬与样品无褶皱,边缘对齐,无多余线头。
将组合好的样品放入转筒,加入不锈钢珠:每1000mL溶剂加50g钢珠(如直径3mm的不锈钢珠)。钢珠的作用是通过碰撞增强机械摩擦,模拟干洗机内衣物的相互摩擦——若不加钢珠,机械作用不足,测试结果会偏乐观(褪色与沾色等级虚高)。
干洗后的脱液与干燥
洗涤结束后,立即启动脱液程序:转速1000±50rpm、时间5±1分钟,将样品中的溶剂甩出。脱液后取出样品,检查溶剂残留:若样品仍有明显湿润感,需重新脱液1分钟——溶剂残留会导致后续干燥时染料继续迁移,影响结果。
脱液后的样品需自然干燥:挂在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中(20±5℃),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烤(如靠近暖气)。干燥时间约4小时,或直到样品完全无溶剂气味。干燥后,将样品再次放入标准环境中平衡2小时——若直接评定,样品的 moisture regain 变化会导致颜色视觉差异(如湿润样品颜色更深),影响等级判断。
沾色与褪色的等级评定
评定需在标准光源箱中进行:光源选用D65(模拟日光),照度1000±200lux,背景为中性灰色(反射率约50%)。首先评定褪色:将测试后样品与原样品重叠(经纬向对齐),用ISO 105-A02灰色样卡(5级制,5级无褪色、1级严重褪色)对比——例如原样品为红色,测试后变为浅红,对应3级褪色。
再评定沾色:将多纤维贴衬的每个纤维组(如棉、聚酯、羊毛)与原贴衬对比,用ISO 105-A03沾色样卡打分(5级无沾色、1级严重沾色)。需注意:贴衬的沾色等级取各纤维组的最低分——例如棉组沾色3级、聚酯组2级,最终沾色等级为2级。
测试中的关键质控点
溶剂需定期蒸馏提纯:每使用5次后,将溶剂倒入蒸馏装置(温度87℃,四氯乙烯沸点),收集蒸馏液——不纯的溶剂会积累染料与污垢,导致后续测试中“溶剂本身沾色”,使沾色等级虚高。蒸馏后的溶剂需重新检测纯度(用气相色谱法),确保≥99.5%。
设备需每月校准:用秒表核对洗涤时间(如设定30分钟,实际需30±1秒),用温度计测溶剂温度(洗涤过程中需保持25±2℃),用转速表测转筒转速——若转速偏差±3rpm,机械作用差异会导致染料萃取量变化,影响结果的重复性。
操作需避免二次污染:测试过程中需戴丁腈手套,避免手上的油脂、汗液沾污样品;干燥时需用干净的塑料衣架(避免金属衣架生锈污染);评定时需用镊子夹取样品,避免手指接触——污染会干扰颜色对比,导致等级评定错误。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