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原料药杂质分析中质谱联用技术在未知杂质鉴定中的应用案例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2-08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未知杂质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隐形炸弹”——它们可能来自合成副反应、储存降解或工艺残留,含量虽低却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引发安全风险。传统杂质分析方法(如HPLC、GC)仅能检测未知峰的存在,却无法解析结构与溯源。质谱联用技术(LC-MS/MS、GC-MS、HRMS等)通过“分离+定性+碎片解析”的组合,成为未知杂质鉴定的核心工具。本文结合5类典型案例,拆解质谱联用在未知杂质中的应用逻辑,展现从“发现峰”到“理清来源”的完整路径。

未知杂质鉴定的三大拦路虎:检测、解析与溯源的连环挑战

在原料药杂质分析中,未知杂质的“未知性”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检测难>——部分杂质含量仅0.01%~0.1%,易被主峰的强信号掩盖,需通过HPLC/GC的梯度洗脱或柱切换才能分离出独立峰;其次是<结构解析难>——没有标准品参考,仅靠保留时间无法定性;最后是<溯源难>——杂质可能来自合成的某一步副反应、储存中的温度/湿度变化,或包装材料的迁移,需串联多信息才能定位。例如某降压药缬沙坦的原料药中,HPLC检测到一个保留时间8.2min的未知峰(含量0.08%),但仅凭紫外光谱无法判断其结构,更难追溯来源——这正是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质谱联用技术的价值在于“破局”:通过液相/气相分离将未知峰从复杂基质中提取,再用质谱的分子量与碎片信息“还原”结构,最后结合合成路线或工艺参数溯源。比如缬沙坦的未知峰,后续用LC-MS/MS分析得分子量m/z 436.18,对比缬沙坦的m/z 435.17,发现是N-氧化产物,最终追溯到是原料中的氧化剂残留导致的降解。

LC-MS/MS的靶向解析:阿莫西林中β-内酰胺开环杂质的鉴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的未知杂质常与降解相关,其中极性开环产物是典型代表。某阿莫西林原料药的HPLC谱图中,在主峰(保留时间10.5min)后出现一个未知峰(12.5min,含量0.15%),紫外吸收与主峰一致(λmax 254nm),提示结构相似。

实验采用LC-MS/MS系统:HPLC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MS部分用ESI+离子源(喷雾电压3.5kV,毛细管温度350℃)。一级质谱显示未知峰的准分子离子峰为m/z 380.12,而阿莫西林主峰的准分子离子峰为m/z 366.11——两者相差14Da(对应一个CH2或H2O)。

二级质谱的碎片解析是关键:未知峰的二级谱图中,m/z 380.12碎裂为m/z 252.09(失去羧基-COOH与氨基-NH2,对应碎片C10H11N2O2S)、m/z 176.07(苯甘氨酸侧链),而阿莫西林的二级碎片为m/z 238.08(对应C9H9N2O2S)。对比发现,未知峰的碎片多了14Da,结合β-内酰胺类药物的降解规律,判断为<阿莫西林β-内酰胺环开环产物>——即环内的酰胺键在湿度作用下断裂,结合了一个水分子(H2O,分子量18),但由于开环后失去部分基团,最终分子量增加14Da。

溯源结果指向储存条件:该批原料药的储存仓库湿度超标(RH>75%),导致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后续调整储存湿度至RH<60%,该杂质含量降至0.05%以下,符合ICH Q3A的限量要求(≤0.1%)。

GC-MS的快速匹配:地塞米松中挥发性残留溶剂的意外发现

挥发性杂质(如残留溶剂、降解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原料药质量控制的另一重点,GC-MS凭借“分离+质谱库匹配”的优势,成为此类杂质的首选方法。某地塞米松原料药的GC检测中,在正己烷(保留时间4.5min)与丙酮(保留时间6.2min)之间发现一个未知峰(保留时间5.8min,含量0.02%),超出ICH Q3C中“第二类溶剂”的限量(0.03%)。

实验采用GC-MS系统:色谱柱为DB-5MS(30m×0.25mm×0.25μm),柱温从40℃(保持5min)以10℃/min升至200℃;质谱部分用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扫描范围m/z 35~500。未知峰的质谱图显示:分子离子峰m/z 88,主要碎片为m/z 59(C3H5O+)、m/z 45(C2H5O+)——这与NIST质谱库中“1,4-二氧六环”的谱图完全匹配。

1,4-二氧六环是合成地塞米松的溶剂之一,用于溶解甾体中间体。溯源发现,该批原料药的洗涤工艺中,乙醇用量减少了20%,导致1,4-二氧六环残留未完全去除。后续恢复乙醇用量并增加一次洗涤步骤,该杂质含量降至0.005%,符合标准。

HRMS的精确破局:伊马替尼中氧化杂质的结构解析

对于结构复杂的原料药(如抗肿瘤药伊马替尼),未知杂质的分子量与主峰接近,传统LC-MS/MS的低分辨质谱难以区分细微差异,高分辨质谱(HRMS)的“精确质量数”成为关键。某伊马替尼原料药的HPLC谱图中,主峰(保留时间15.2min)旁出现一个未知峰(16.8min,含量0.12%),两者紫外吸收一致(λmax 265nm),提示结构相似。

实验采用Q-TOF HRMS系统(ESI+离子源),未知峰的一级精确质量数为m/z 494.2078,通过元素组成计算(软件:MassLynx),得到分子式C29H31N7O2(理论质量494.2081,误差仅0.6ppm)。对比伊马替尼的分子式C29H31N7O(分子量478.21),未知峰多了16Da——这是典型的“氧化”特征(O原子的分子量16)。

二级质谱的碎片解析进一步确认结构:未知峰的二级谱图中,m/z 494.21碎裂为m/z 393.16(失去吡啶环,对应C24H22N5O2)、m/z 268.11(苯甲酰胺侧链,C14H13N2O)——而伊马替尼的二级碎片为m/z 377.16(C24H22N5O)。结合氧化位点分析,判断未知峰为<伊马替尼的哌嗪环N-氧化产物>——即合成过程中,哌嗪环上的氮原子被氧化为N-氧化物。

溯源结果指向合成工艺:该批伊马替尼的“环合反应”步骤中,温度从60℃升至70℃,导致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反应活性增强,过量氧化了哌嗪环。后续将温度回调至60℃,该杂质含量降至0.06%,符合要求。

APCI-MS与ESI-MS的互补:解决难电离杂质的信号缺失问题

部分原料药杂质(如磺胺类、甾体类)因极性低或难电离,用ESI离子源无法得到有效信号,此时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成为补充。某磺胺嘧啶原料药的HPLC分析中,发现一个未知峰(保留时间9.5min,含量0.09%),但ESI+离子源下无信号——磺胺嘧啶的分子结构以苯环与嘧啶环为核心,极性较弱且难以在ESI离子源中电离,APCI的“化学电离”模式更适合。

换用APCI+离子源(汽化温度400℃, corona放电电流5μA)后,未知峰的一级质谱得到m/z 250.06的准分子离子峰(分子式C10H11N4O2S + H+)。二级质谱碎片显示:m/z 250.06碎裂为m/z 156.03(失去苯环,C4H5N4O2S+)、m/z 124.02(嘧啶环部分,C4H5N3+)——对比磺胺嘧啶的分子量(m/z 234.05),未知峰多了16Da,结合碎片分析,判断为<磺胺嘧啶的N-甲基化产物>。

溯源发现,合成磺胺嘧啶的“甲基化反应”步骤中,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过量了5%,导致部分磺胺嘧啶的氨基被额外甲基化,形成N-甲基磺胺嘧啶。后续调整甲基化试剂用量至理论值的100%,该杂质含量降至0.03%以下。

多技术联用法:破解某头孢呋辛酯的“杂质网络”

当原料药中出现多个未知杂质时,单一质谱技术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类型,需结合LC-MS/MS、GC-MS与HRMS的优势。某头孢呋辛酯原料药的HPLC谱图中,发现3个未知峰(保留时间10.2min、13.8min、17.5min,总含量0.25%),同时GC检测到2个挥发性未知峰(保留时间3.5min、7.2min)。

针对极性杂质(HPLC峰),用LC-MS/MS分析:10.2min峰的m/z 526.15(头孢呋辛酯的m/z 510.14,多16Da,氧化产物);13.8min峰的m/z 534.16(多24Da,双氧化产物);17.5min峰的m/z 482.13(少28Da,失去乙酯基)。针对挥发性杂质(GC峰),用GC-MS匹配到是乙酸乙酯(m/z 88)与甲基异丁基酮(m/z 100)——均为合成中的溶剂残留。

结合合成路线分析,3个极性杂质均来自“酯化反应”后的氧化:头孢呋辛酯的乙酯基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单氧化与双氧化产物;而挥发性杂质来自“结晶”步骤中未完全去除的溶剂。后续优化工艺:在酯化反应后增加“氮气保护”步骤(防止氧化),并将结晶溶剂的洗涤次数从2次增加到3次(去除残留溶剂),最终未知杂质总含量降至0.08%,符合标准。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