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杂质分析中质谱联用技术在降解产物鉴定中的操作流程
原料药杂质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原料药中的降解产物是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杂质,准确鉴定其结构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质谱联用技术(如LC-MS、GC-MS)凭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优势,成为降解产物鉴定的“黄金工具”。本文围绕质谱联用技术在降解产物鉴定中的操作流程展开,从样品前处理到结构验证,逐一拆解关键步骤与细节,为原料药杂质分析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指导。
样品前处理:降解产物的“提取与净化”
样品前处理的核心是从复杂基质中高效提取降解产物,同时避免二次降解或损失。首先需根据降解样品的状态(如固体、溶液)选择提取方法:固体样品常用溶剂超声提取,例如取10mg光解后的原料药,加入1mL甲醇超声15分钟,使降解产物充分溶解;溶液样品可直接稀释或液液萃取,如水解样品(水溶液)可加乙酸乙酯振摇,提取极性较小的降解产物。
净化步骤需去除基质干扰,常用固相萃取(SPE)柱:例如对于含蛋白质的样品,用C18 SPE柱富集极性降解产物,先用5mL水活化柱子,上样后用5mL 5%甲醇水洗脱杂质,再用5mL甲醇洗脱目标物。这里需注意pH调节——若降解产物含羧基,可将样品调至酸性(pH 3-4),增强其在C18柱上的保留;含氨基则调至碱性(pH 8-9)。
最后,样品需过滤(0.22μm滤膜)以去除颗粒物,避免堵塞色谱柱或离子源。关键原则是“尽量简化流程”:减少转移次数,避免高温(如超声温度控制在25℃以下),防止降解产物进一步分解。例如某氧化样品经60℃超声后,m/z 298的降解产物信号消失,后续需将超声温度降至20℃,才能保留该产物。
溶剂选择需匹配后续质谱分析:LC-MS常用甲醇、乙腈(挥发性好,离子化干扰小);GC-MS常用正己烷、二氯甲烷(适合挥发性化合物)。避免使用DMF、DMSO等强极性溶剂——它们会抑制离子化,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
质谱联用技术选型:LC-MS还是GC-MS?
质谱联用技术的选择取决于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极性大、难挥发、热不稳定的产物(如水解产物、氧化产物)优先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挥发性好、热稳定的产物(如光解产生的小分子烃类)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离子源的选择直接影响检测效率:LC-MS中,电喷雾离子源(ESI)适合极性化合物(如含羟基、氨基的降解产物),例如某β-内酰胺类原料药的水解产物(含羧基、氨基),用ESI+模式可产生强[M+H]+峰;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适合中等极性、易挥发的化合物,如酯类降解产物;GC-MS常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能产生丰富的碎片离子,适合结构解析,但需要样品挥发性好,例如某维生素类原料药的热降解产物(萜烯类),用EI源可得到特征碎片峰。
需注意:若降解产物同时符合LC-MS和GC-MS的条件,优先选LC-MS——因为它无需衍生化(GC-MS常需衍生化处理极性化合物),操作更简便。例如某磺胺类原料药的氧化产物(含磺酰胺基),用LC-MS/ESI+模式直接分析,无需衍生化即可得到清晰的分子离子峰。
色谱条件优化:让降解产物“分开”是关键
色谱的核心是实现降解产物与主峰、其他杂质的分离,否则质谱会收到混合信号,无法准确鉴定。对于LC-MS,流动相通常选水(含0.1%甲酸)-乙腈体系:甲酸可增强正离子模式的离子化效率,例如某降解产物含氨基,流动相加0.1%甲酸后,[M+H]+峰强度提升5倍。若产物含羧基(负离子模式),可加0.1%氨水。
梯度洗脱需根据保留时间调整:例如主峰在10分钟出峰,降解产物可能在5-15分钟之间,可设置梯度为0-5分钟保持5%乙腈,5-20分钟线性升至95%乙腈,确保所有产物都能洗脱。固定相选择C18柱(适用于大多数极性化合物),若产物极性极强,可换用HILIC柱(亲水相互作用色谱),例如某糖苷类降解产物,用HILIC柱可实现基线分离。
GC-MS的色谱条件需关注柱温:例如挥发性降解产物的沸点在150-250℃,可设置柱温程序为初始50℃保持2分钟,以10℃/min升至280℃,保持5分钟。固定相选DB-5MS柱(弱极性,适合大多数有机化合物),若产物含极性基团(如羟基),可换用DB-WAX柱(强极性)。
质谱数据采集:选对“模式”才能拿到有效信息
质谱数据采集需结合目标选择模式:首先用全扫描模式(Full Scan)“扫”出所有可能的降解产物——设置m/z范围(如100-1000),记录所有离子的信号强度。例如某热降解样品,Full Scan图中出现m/z 271的新峰(空白样品无),这就是潜在的降解产物。
接下来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或多反应监测(MRM)确认信号:SIM针对已知质荷比的离子,例如已发现m/z 271,用SIM模式仅监测该离子,提高信噪比;MRM则针对碎片离子,例如m/z 271经CID碰撞产生m/z 151的碎片,用MRM监测“271→151”的transition,进一步排除干扰。
碰撞诱导解离(CID)是获取碎片信息的关键:对分子离子峰进行CID碰撞(碰撞能量10-40eV),得到碎片离子谱图。例如m/z 271的离子,碰撞能量20eV时产生m/z 227(失去CO2,-44)、m/z 199(失去CO2和C2H4,-72),这些碎片是解析结构的“密码”。
分子离子峰识别:降解产物的“身份初判”
分子离子峰是降解产物的“分子质量标签”,需通过高分辨质谱(HRMS)获取精确质量数。例如LC-MS/HRMS分析中,m/z 271.0865的离子,计算其元素组成:C15H11NO4(理论精确质量271.0688),误差为6.4ppm(小于10ppm,符合要求),因此分子式确定为C15H11NO4。
需注意区分分子离子峰与加合离子峰:例如[M+Na]+(比分子质量大22)、[M+K]+(大38),可通过改变流动相溶剂排除——若加乙腈后[M+Na]+峰消失,说明是溶剂中的钠离子加合。另外,负离子模式下常见[M-H]-或[M+Cl]-峰,需结合离子源条件判断。
若没有HRMS,可通过低分辨质谱的同位素峰辅助判断:例如含氯的降解产物,分子离子峰旁会有m/z+2的峰(强度比3:1),含溴则是1:1,据此推测元素组成。例如m/z 315和317的峰强度比3:1,说明含一个氯原子,分子式中需加入Cl。
碎片离子解析:从“碎片”还原降解产物结构
碎片离子是推测结构的关键,需结合原料药的结构和降解机制(氧化、水解、光解)分析。例如某原料药含酯基(R-COO-CH3),降解产物的分子质量比原料药小14(339→325),推测是酯基水解(-OCH3→-OH)。CID碎片显示m/z 281(325-44,失去CO2),说明产物含羧基(-COOH),进一步验证水解推测。
另一个例子:某含酚羟基的原料药经氧化后,分子质量增加16(250→266),推测是酚羟基氧化为醌基。CID碎片显示m/z 223(266-43,失去-COCH3),结合原料药结构(含乙酰基),推测氧化产物是醌式结构,乙酰基未断裂。
需注意断裂规律:酯键易在羰基与氧之间断裂(R-CO-O-R'→R-CO+ + O-R'),酰胺键易在羰基与氮之间断裂(R-CO-NH-R'→R-CO+ + NH-R'),苯环侧链易发生α-断裂(如C6H5-CH2-CH3→C6H5-CH2+ + CH3)。例如某苯丙氨酸衍生物的降解产物,CID碎片出现m/z 120(苯丙基离子),说明侧链未断裂,降解发生在氨基上。
结构验证:用“实锤”确认身份
质谱推测的结构需通过验证才能最终确认,最直接的方法是合成目标降解产物的对照品,对比其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图。例如推测降解产物是某酯水解产物(C15H11NO4),合成该化合物后,用相同的LC-MS条件分析:若保留时间(tR=8.5min)与样品中的峰一致,且Full Scan、CID碎片完全匹配,说明结构正确。
若无法合成对照品,可借助核磁共振(NMR)辅助:例如取纯化后的降解产物(经制备液相分离),做1H-NMR和13C-NMR。若质谱推测含羧基,1H-NMR中会有δ12-13的宽峰(羧基质子);含羟基会有δ4-6的峰(酚羟基)。例如某降解产物的1H-NMR中出现δ12.5的宽峰,确认含羧基,与质谱推测一致。
需注意:若降解产物含量极低(<0.1%),制备液相富集是关键——用半制备C18柱(10mm×250mm),将样品浓缩10倍后上样,用梯度洗脱收集目标峰,浓缩后做NMR。例如某含量0.05%的降解产物,经制备液相富集后,浓度提升至1mg/mL,满足NMR检测要求。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