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测试中不同扩散池系统(Franz vs Valia-Chien)的应用对比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是外用制剂(如膏霜、贴剂、洗剂)有效性的核心评价指标,其测试依赖扩散池系统模拟皮肤屏障的药物透过过程。Franz与Valia-Chien扩散池是医药研发中最常用的两种系统,但二者在结构设计、操作逻辑及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研发效率。本文围绕两种系统的核心特点展开对比,为透皮实验的方法选择提供实际参考。
扩散池系统的核心功能定位
扩散池系统的本质是“体外透皮模型”,通过“供应室”(载药端)与“接收室”(药物接受端)的分离,用皮肤/人工膜模拟体内皮肤的屏障作用。其核心目标是维持“漏槽条件”——接收室中药物浓度远低于其溶解度,保证药物持续从供应室向接收室扩散。
具体来说,供应室负责装载待测制剂(如涂敷膏霜、注入洗剂),接收室盛装生理兼容介质(如磷酸盐缓冲液),中间的皮肤/膜需保持完整屏障功能(如离体鼠皮、聚偏氟乙烯膜)。实验中需将系统温度控制在32℃(模拟人体皮肤温度),并通过搅拌减少接收室的扩散边界层,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Franz扩散池的结构与应用场景
Franz扩散池是“垂直式”设计的代表,供应室位于上方(开口面积约1.77cm²),接收室在下方(体积10-20ml),两者通过夹子固定皮肤/膜。接收室内置磁力搅拌子,搅拌速度200-500rpm,通过水浴加热维持温度。
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稳定性”——供应室开口大,涂敷膏霜或贴附贴剂时易保证样品均匀覆盖;接收室体积大,药物浓度上升慢,可支持24-48小时的长时间实验(如贴剂的缓慢释放测试)。例如,某镇痛贴剂的透皮实验中,Franz能连续监测48小时的药物透过量,数据重复性(RSD<5%)显著优于其他系统。
Franz的适用场景集中在“常规外用制剂”:如膏霜、凝胶、透皮贴剂等需要长时间测试的产品。其缺点是“耗材成本高”——接收室体积大,每次实验需消耗较多介质(如20ml磷酸盐缓冲液),且清洗时需拆卸多个部件,耗时较长。
Valia-Chien扩散池的设计特点与适用范围
Valia-Chien扩散池采用“水平式”设计,供应室与接收室水平相对,中间通过O型圈密封皮肤/膜,结构更紧凑。接收室体积显著更小(1-5ml),供应室体积也相应缩小(0.5-2ml),适合小剂量样品的测试。
这种设计的核心优势是“节省资源”——接收室体积小,药物浓度上升快,适合“快速透过”的制剂(如洗剂、酊剂)或“珍贵样品”(如纳米粒制剂、脂质体乳膏)。例如,某中药洗剂的透皮实验中,Valia-Chien仅需1ml接收介质,就能在6小时内监测到药物的快速透过(1小时透过率达8%),且取样时仅需抽取100μl介质,不破坏漏槽条件。
Valia-Chien的适用场景偏向“特殊制剂”:如液体洗剂、小剂量纳米制剂、需要频繁取样的短期实验(1-6小时)。但其缺点是“稳定性要求高”——O型圈密封若不当易导致漏液,且供应室开口小,涂敷膏霜时易出现“死角”,对操作者经验要求更高。
两者在透皮实验中的操作差异
操作流程的差异直接影响实验效率。Franz的操作更“常规”:先将皮肤/膜固定在两室之间,用夹子夹紧;供应室涂敷样品(如0.5g膏霜均匀涂在1.77cm²区域);接收室注入介质后,放入搅拌子,水浴加热至32℃启动搅拌。取样时需用注射器从接收室底部抽取500μl介质,并补充等量新鲜介质,维持体积稳定。
Valia-Chien的操作更“精细”:因接收室体积小,需用微量注射器(100μl)取样,且无需补充介质(取样量占比低,不影响漏槽条件)。例如,测试某纳米银洗剂时,Valia-Chien仅需每小时抽取100μl介质,就能完成6小时监测;而Franz需每2小时抽取500μl并补充介质,操作更繁琐。
此外,皮肤/膜的固定方式也不同:Franz用金属夹子固定,力度易控制;Valia-Chien用O型圈密封,过松会漏液,过紧会压迫皮肤/膜导致屏障破坏,对经验要求更高。
药物渗透性数据的准确性对比
数据准确性的核心是“漏槽条件的维持能力”与“扩散边界层的控制”。Franz因接收室体积大,药物浓度通常低于溶解度的10%,能稳定维持漏槽条件,适合低溶解度药物(如脂溶性维生素E)的测试。例如,维生素E乳膏用Franz测试时,24小时接收室药物浓度仅0.8mg/ml(溶解度10mg/ml),漏槽条件满足。
Valia-Chien的接收室体积小,药物浓度易快速上升,若药物溶解度低(如<5mg/ml),可能短时间内破坏漏槽条件。例如,某中药提取物乳膏(溶解度3mg/ml)用Valia-Chien测试时,3小时接收室浓度达2.5mg/ml,接近饱和,导致后续透过率骤降,数据准确性受影响。
扩散边界层控制方面,Franz的磁力搅拌子直接作用于接收室底部,搅拌更均匀,边界层厚度通常<100μm;Valia-Chien若采用振荡搅拌,边界层厚度可能达200μm以上,导致药物透过率测量值偏低。例如,水杨酸洗剂用Franz测试的透过率为25%,用Valia-Chien测试仅18%,差异源于边界层厚度的影响。
耗材与维护成本的实际考量
实验成本是研发团队的重要考量。Franz的耗材成本更高:接收室体积大,每次实验需20ml介质(约0.5元/ml),仅介质成本就达10元/次;搅拌子、密封垫等易损件每3个月更换一次,成本约50元/个。此外,清洗Franz需拆卸5-6个部件,每个实验后耗时15分钟,人力成本较高。
Valia-Chien的耗材成本显著更低:接收室体积1ml,介质成本仅0.5元/次;O型圈(约2元/个)可重复使用3-5次;清洗仅需拆卸2-3个部件,5分钟即可完成。对于预算有限的小型实验室或需要大量重复实验的项目(如处方筛选),Valia-Chien的成本优势明显。
但需注意,Valia-Chien的“便宜”并非绝对——若实验中需频繁更换O型圈(如每周10次实验),年耗材成本约为Franz的1/3,但设备本身价格(Valia-Chien约5000元/台,Franz约15000元/台)差异更大,长期使用中Valia-Chien的总成本更低。
特殊制剂测试的适应性对比
对于“新型外用制剂”,两种系统的适应性差异更明显。纳米粒制剂测试中,Franz的垂直结构能避免纳米粒在供应室表面聚集(纳米粒密度小于介质),保证药物均匀接触皮肤;Valia-Chien的水平结构可能导致纳米粒沉积在供应室底部,影响透过率。
脂质体制剂测试中,Franz的搅拌方式更温和,不易破坏脂质体结构(脂质体易受剪切力破坏);Valia-Chien的振荡搅拌可能导致脂质体破裂,释放游离药物,使透过率测量值偏高。例如,某脂质体保湿凝胶用Franz测试的透过率为8%,用Valia-Chien测试则为15%,差异源于脂质体的结构破坏。
而对于“小剂量液体制剂”(如眼科洗剂、口腔喷雾剂),Valia-Chien的小体积供应室更适合——仅需0.5ml样品就能覆盖透皮面积,避免样品浪费;Franz的供应室需1-2ml样品,对于珍贵的中药提取物来说,成本过高。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