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中皮肤储存条件(冷冻vs新鲜)对数据准确性的对比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5-20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测试是外用制剂(如软膏、贴剂、凝胶)研发的核心环节,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决定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皮肤作为药物渗透的生物屏障,其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状态是影响测试结果的关键变量。临床中,新鲜皮肤与冷冻储存皮肤是最常用的测试材料,但两者在储存、处理及结构功能上的差异,常导致同一制剂的渗透数据出现显著波动。因此,系统对比冷冻与新鲜皮肤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明确储存条件的关键控制节点,是提升透皮测试可靠性的核心问题。

透皮吸收测试的皮肤基础:结构与屏障功能

皮肤的屏障功能主要由角质层承担——这层由15-20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的结构,细胞间填充着神经酰胺、胆固醇与游离脂肪酸构成的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类似“砖墙”的致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限制水分流失与药物渗透,维持皮肤的稳态。药物透皮需依次穿过角质层(主要屏障)、活性表皮、真皮,最终进入血液循环或皮下组织。

角质层的脂质排列状态直接决定透皮速率:脂质双分子层的紧密排列能有效阻挡亲水性药物,而其流动性(由脂质相变温度决定)则影响亲脂性药物的渗透。新鲜皮肤的角质层脂质排列整齐,相变温度稳定在32-34℃(接近人体体温),因此药物渗透速率更符合体内真实状态。

除了角质层,活性表皮的代谢功能也不可忽视。部分前体药物(如维A酸酯)需通过表皮细胞内的酯酶代谢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作用,新鲜皮肤的活性表皮细胞保持着80%以上的酯酶活性,而储存过程可能导致酶活性丧失,进而影响这类药物的渗透数据解读。

新鲜皮肤的应用现状:优势与不可忽视的局限

新鲜皮肤的最大优势在于“原生性”——其结构与功能完全保留体内状态,屏障功能稳定,数据的体内外相关性(IVIVC)最佳。例如,新鲜腹部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通常在5-10g/m²/h,代表角质层完整性良好,药物渗透速率的变异系数可控制在15%以内。

但新鲜皮肤的应用门槛极高。首先是来源限制:需从手术剩余(如腹部抽脂、整形手术)或遗体捐献获得,且必须在采集后4小时内使用——超过这个时间,角质层脂质会因酶解或氧化开始变性,屏障功能逐步下降。其次是批次差异大:不同供体的年龄(老年人角质层厚度比年轻人薄30%)、性别(女性皮肤脂质含量比男性高15%)、部位(背部皮肤角质层比腹部厚20%)及健康状况(湿疹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50%),都会导致新鲜皮肤的渗透数据波动显著。

此外,伦理与成本问题也限制了新鲜皮肤的常规使用。国内多数实验室难以稳定获取新鲜皮肤,且处理过程需严格遵循供体知情同意等伦理规范,导致新鲜皮肤仅用于关键制剂的最终验证,而非日常筛选。

冷冻皮肤的制备与储存:流程对结构的潜在影响

冷冻皮肤的制备需经过标准化流程:皮肤采集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血迹,小心剥离皮下脂肪(避免损伤角质层),切割成2×2cm的小块,浸入含10%甘油(冷冻保护剂)的PBS溶液中,再于-80℃超低温冰箱中快速冷冻(降温速率>10℃/min),长期储存于-80℃或液氮中。

每个步骤都可能影响皮肤结构:清洗时用力过大可能破坏角质层的“砖墙结构”;冷冻保护剂浓度过低(<5%)无法抑制细胞内冰晶形成,过高(>15%)则会因渗透压过高损伤角质细胞;快速冷冻是关键——慢速冷冻(降温速率<1℃/min)会形成大冰晶撕裂细胞膜,而快速冷冻能减少冰晶体积,降低结构损伤。

长期储存中,脂质氧化是主要风险。角质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易被氧化,破坏脂质双分子层排列。有研究监测到,冷冻储存3个月的皮肤,角质层脂质的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比新鲜皮肤高40%,药物渗透速率快1.5倍;储存6个月后,氧化产物含量升至60%,渗透速率更是新鲜皮肤的2倍。

冷冻与新鲜皮肤的屏障功能差异:从结构到数据的直观对比

冷冻皮肤与新鲜皮肤的核心差异在于角质层完整性与脂质排列。新鲜皮肤的角质层“砖墙”完整,细胞间脂质紧密排列,TEWL值稳定在5-10g/m²/h;而冷冻皮肤经过冷冻-复苏过程后,角质层细胞可能出现轻微皱缩,脂质双分子层排列紊乱,TEWL值升至10-15g/m²/h(若储存不当,甚至超过20g/m²/h)。

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药物渗透速率上。亲脂性药物(如睾酮,logP=3.3)主要通过角质层脂质通道渗透,新鲜皮肤的脂质排列紧密,渗透速率为0.4μg/cm²/h;冷冻皮肤的脂质紊乱,渗透速率升至0.6μg/cm²/h,增幅达50%。亲水性药物(如咖啡因,logP=0.2)主要通过角质层的水性通道(毛囊、汗管)渗透,新鲜皮肤的水性通道完整性好,渗透速率为0.1μg/cm²/h;冷冻皮肤的水性通道因冰晶损伤扩大,渗透速率升至0.2μg/cm²/h,增幅达100%。

对于前体药物,差异更明显。新鲜皮肤的酯酶活性保留80%以上,维A酸酯代谢后的活性成分(维A酸)渗透量占总渗透量的70%;而冷冻皮肤的酯酶活性仅保留40%,维A酸渗透量降至总渗透量的30%,导致测试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体内代谢过程。

冷冻皮肤的复苏与使用:易被忽视的干扰因素

冷冻皮肤的复苏过程是影响数据的关键环节。复苏时需将冷冻皮肤置于37℃水浴中快速解冻(5-10分钟),避免慢速解冻(室温放置30分钟)导致的二次冰晶形成——冰晶再结晶会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解冻后,皮肤需在室温下平衡30-60分钟,让角质层脂质恢复排列,否则直接使用会导致渗透速率偏高。例如,未平衡的冷冻皮肤,睾酮渗透速率比平衡后的高2倍。

冻融次数也需严格限制。反复冻融(如从-80℃取出后未用完,再次冷冻)会导致皮肤结构反复受损,屏障功能急剧下降。研究显示,冻融2次的皮肤,TEWL值升至25g/m²/h,渗透速率比冻融1次的高1.5倍;冻融3次后,TEWL值超过30g/m²/h,皮肤几乎丧失屏障功能。

储存温度的稳定性也很重要。-80℃超低温冰箱的温度波动小于±1℃,能有效抑制脂质氧化与冰晶形成;而-20℃冰箱的温度波动可达±5℃,容易导致皮肤结构破坏。例如,-20℃储存1个月的皮肤,角质层完整性比-80℃储存的低30%,渗透速率高2倍。

药物性质与储存条件的匹配:数据准确的关键

药物的亲脂性与分子量会放大储存条件的差异。亲脂性药物(logP>2)依赖角质层脂质通道,冷冻皮肤的脂质紊乱会使其渗透速率显著升高;亲水性药物(logP<1)依赖水性通道,冷冻皮肤的通道扩大则会让渗透速率翻倍。

分子量的影响更显著:小分子药物(<500Da)易通过受损的角质层结构,冷冻与新鲜皮肤的渗透差异大;大分子药物(>1000Da)主要依赖皮肤完整性,新鲜皮肤的屏障功能强,渗透量低,而冷冻皮肤的屏障破坏,渗透量高。例如,胰岛素(分子量5808Da)在新鲜皮肤中的渗透量几乎为0,而冷冻皮肤中的渗透量可达0.1μg/cm²/h,差异显著。

因此,选择新鲜或冷冻皮肤需根据药物性质调整:若测试亲脂性小分子药物(如睾酮贴剂),需重点控制冷冻皮肤的脂质氧化;若测试亲水性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凝胶),则需优先使用新鲜皮肤,避免冷冻导致的水性通道扩大。

储存条件与测试目的的匹配:提升数据可靠性的核心

选择新鲜或冷冻皮肤,本质是平衡“数据真实性”与“操作可行性”。若需评价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如贴剂的临床等效性研究),应优先使用新鲜皮肤——其数据更接近体内状态,能为临床研究提供直接参考;若需进行制剂筛选(如比较不同处方的渗透速率),冷冻皮肤更适合——其来源稳定、批次差异小(经标准化处理后,批次间变异系数可控制在10%以内),能有效减少供体差异对数据的干扰。

无论选择哪种皮肤,都需验证其屏障功能。常用的验证方法包括:TEWL测试(新鲜皮肤TEWL<10g/m²/h,冷冻皮肤TEWL<15g/m²/h)、角质层完整性测试(用0.5%荧光素钠溶液染色,新鲜皮肤仅角质层表面着色,冷冻皮肤若染色深入表皮则说明结构破坏)、参考药物渗透测试(用已知渗透系数的药物如水杨酸,新鲜皮肤的Kp值约为1.2×10^-5 cm/h,冷冻皮肤的Kp值应控制在新鲜皮肤的±30%以内)。

例如,某贴剂的临床等效性研究需评价体内外相关性,应使用新鲜腹部皮肤——其TEWL值为8g/m²/h,水杨酸渗透系数为1.1×10^-5 cm/h,符合参考标准;若需筛选不同处方的凝胶,冷冻皮肤更合适——经标准化处理后,批次间水杨酸渗透系数差异<10%,能准确比较不同处方的渗透速率差异。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