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汽车零部件REACH测试最新法规要求及合规更新

三方检测单位 2023-07-29

汽车零部件REAC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REACH法规(《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是欧盟针对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核心管控框架,而汽车零部件作为含多种化学物质的复杂产品,其REACH合规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欧盟市场。2023年以来,欧盟委员会针对REACH法规的实施细节进行了多项更新,尤其是关于汽车零部件中高度关注物质(SVHC)的识别、信息传递及测试要求的调整,给汽车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新的合规压力。本文将围绕汽车零部件REACH测试的最新法规要求,拆解合规关键点及实操更新。

汽车零部件REACH合规的适用范围更新

2023年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通过《REACH实施指南修订版》,明确扩大了汽车零部件的REACH管控范围。此前部分企业认为“结构性金属件”无需合规,但新指南指出,只要零部件中存在“化学处理层”或“功能性涂层”——即使是金属表面的防锈油、电泳漆,或铝合金轮毂的抛光剂——均需纳入REACH管控。例如,汽车发动机舱内的铸铁件表面通常会涂覆防锈底漆,其中含有的铬酸盐类物质属于REACH关注的化学物质,企业必须对该底漆进行SVHC筛查。

此外,指南还将“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化学物质的零部件”单独列为重点,比如汽车内饰的皮革座椅,其表面的鞣制剂和防污涂层会在车辆使用中缓慢释放VOCs,这类零部件不仅要符合REACH的注册要求,还需满足欧盟《室内空气指令》的叠加管控,但核心合规依据仍为REACH。

需要注意的是,合规范围的更新并非“一刀切”:对于纯金属材料(如未处理的不锈钢螺栓),若未经过任何化学处理,且不释放化学物质,则可豁免REACH测试,但企业需提供“材料纯度证明”以佐证。

最新SVHC清单对汽车零部件的影响

截至2023年12月,REACH高度关注物质(SVHC)清单已增至233项,其中2023年新增的8项物质中有3项直接关联汽车零部件: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PFHxS)、四溴双酚A(TBBPA)的特定衍生物,以及短链氯化石蜡(SCCP)的新同分异构体。

PFHxS是典型的“汽车内饰常用物质”,曾广泛用于方向盘套、仪表盘的防污涂层,其“持久留性”和“生物累积性”符合SVHC的认定标准。2023年新增后,企业需立即检查内饰零部件中的PFHxS含量——若超过0.1%,必须向客户传递SVHC信息,并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含PFHxS”。

另一个重点是TBBPA的新限制:此前TBBPA用于汽车塑料件的阻燃,只要含量不超过1%即可合规,但2023年SVHC清单将其“用于塑料的阻燃用途”列为“需要授权的用途”,意味着企业若要继续使用TBBPA,必须向ECHA申请授权,否则需更换阻燃剂(如无卤阻燃剂磷酸三苯酯)。

汽车零部件中SVHC的测试方法调整

2023年ECHA更新了SVHC的测试导则,针对汽车零部件的材质特性优化了测试方法。例如,对于塑料零部件中的极性SVHC(如PFHxS),此前常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无法有效检测,新导则要求必须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以提高检测灵敏度。

对于橡胶零部件中的SVHC(如多环芳烃PAHs),导则将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替换为“加速溶剂萃取法(ASE)”。ASE通过高温高压加速溶剂渗透,能更彻底提取橡胶中的PAHs——某企业曾用索氏提取测试橡胶密封条,结果未超标,但用ASE重新测试后发现,苯并[a]芘含量超过0.1mg/kg,需立即召回产品。

此外,导则还明确了“复合零部件的测试拆分规则”:若汽车座椅由泡沫塑料、织物和金属框架组成,企业需将各部分单独测试——泡沫塑料测SVHC,织物测染料和涂层,金属框架测表面处理剂——不能仅测试整体样品,否则会因“稀释效应”掩盖高风险物质。

供应链信息传递的新要求

2023年ECHA发布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指南》针对汽车行业提出了“三级追溯”要求:一级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需向二级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索要“原材料化学物质清单(BOM)”,二级供应商需向三级供应商(化学原料生产商)索要“物质安全数据表(SDS)”,最终由整车厂整合所有信息,形成“车辆化学物质总清单”。

新要求的核心变化是“信息的‘场景化’”:供应商提供的SDS必须标注“该物质在汽车中的具体用途”,例如“聚丙烯中的抗氧剂1010用于汽车保险杠的耐老化”,而非笼统的“抗氧剂”。这一要求旨在帮助整车厂评估化学物质的“暴露风险”——若抗氧剂用于发动机舱的高温部件,其释放风险远高于内饰部件,整车厂需据此调整用户手册中的安全提示。

此外,指南还强化了“SVHC告知的时效性”:若供应商发现零部件中新增SVHC(如因原材料变更导致),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通知客户,而此前的要求是30天。例如,某塑料供应商的PP原料因更换批次,导致其中的抗氧剂含SVHC物质,该供应商需在7天内告知汽车零部件厂,后者需立即暂停生产并排查库存。

聚合物零部件的特殊合规要求

聚合物(塑料、橡胶、弹性体)是汽车零部件中占比最高的材料(约占整车重量的15%),其REACH合规有独特要求。2023年ECHA更新的《聚合物REACH指南》明确:对于“交联聚合物”(如汽车密封胶、环氧树脂粘合剂),企业需测试“交联后残留的单体”——即使单体含量低于0.1%,若属于SVHC,仍需申报。

例如,汽车挡风玻璃的聚氨酯密封胶,其原料为异氰酸酯单体,交联后会残留少量未反应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若HDI含量超过0.01%,则需纳入SVHC管控,因为HDI会引发皮肤过敏,且属于REACH的“授权物质”。

对于“共聚物”(如ABS塑料),指南要求企业必须拆分各单体的含量:若ABS中的丙烯腈单体含量超过0.1%,即使整体共聚物不含SVHC,仍需对丙烯腈单独合规。例如,汽车仪表板的ABS塑料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为0.15%,企业需针对该单体进行REACH注册,并在SDS中注明“含丙烯腈单体”。

再生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REACH限制

随着汽车行业“碳中和”推进,再生材料(如再生塑料、再生铝)的使用比例逐年提升,但REACH对再生材料的合规要求更为严格。2023年ECHA发布的《再生材料REACH指南》指出,再生材料的“化学物质溯源”是合规核心——企业必须证明再生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全部来自合规的原始材料”。

例如,某企业用再生PET生产汽车内饰的地毯,若再生PET来自废弃的饮料瓶,需提供饮料瓶生产商的“PET原料合规证明”,确保其中不含SVHC。若再生PET来自混合废塑料(如同时含饮料瓶和家电外壳),企业必须对再生料进行“全成分分析”,筛查所有可能的SVHC,而非仅测试目标物质。

指南还明确了“再生材料的SVHC阈值”:若再生材料中的SVHC含量超过0.05%(远低于新料的0.1%),则需强制申报。这一要求旨在限制“高风险再生料”进入汽车供应链——例如,再生PVC若含铅盐稳定剂,即使含量为0.06%,也需纳入管控,因为铅会在汽车使用中通过磨损释放。

非有意添加物质(NIAS)的管控强化

非有意添加物质(NIAS)是汽车零部件合规的“隐形雷区”——指生产过程中无意引入的化学物质,如塑料成型时的脱模剂残留、涂料中的溶剂挥发不完全。2023年ECHA发布的《NIAS管控指南》将汽车零部件列为“NIAS高风险产品”,要求企业必须建立“NIAS识别流程”。

识别NIAS的核心方法是“全谱分析”:企业需用GC-MS、LC-MS/MS等技术对零部件进行“未知物筛查”。例如,某汽车塑料件生产商在测试中发现,产品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并非原料添加,而是来自注塑机的脱模剂——该脱模剂中的DBP属于NIAS,且含量为0.12%,超过SVHC阈值,企业需立即更换脱模剂并召回产品。

指南还要求企业“量化NIAS的释放风险”:若NIAS是挥发性物质(如脱模剂中的丙酮),需测试其在汽车使用温度(如60℃内饰温度)下的释放速率,若释放速率超过0.1mg/m³,则需纳入REACH管控。例如,汽车内饰的PP塑料件中,脱模剂残留的丙酮在60℃下释放速率为0.15mg/m³,企业需将该丙酮列为“需要申报的化学物质”。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汽车零部件REAC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