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样检测中溶解氧的现场测定方法及仪器校准
水样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溶解氧(DO)是地表水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水体的曝气状态、自净能力及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低DO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高DO则可能源于藻类过度繁殖。由于溶解氧易受温度、气压及水样运输中的曝气/脱气影响,现场即时测定是保证数据真实性的核心;而仪器校准则是消除系统误差、确保测定结果可靠的基础。本文结合GB 7489-1987《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HJ 506-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等标准,详细阐述地表水溶解氧现场测定的方法要点及仪器校准流程。
地表水溶解氧现场测定的水样采集与环境要求
现场测定的准确性首先依赖水样的代表性。采样需使用专用溶解氧采水器(如有机玻璃或聚氯乙烯采水器),缓慢沉入水面下0.5-1.0m处(避免搅动水体导致曝气),待采水器充满水样后,迅速提出水面并密封——水样需完全充满容器,不得留有顶空(顶空会导致氧扩散进入,使DO值偏高)。
环境参数记录是后续数据处理的关键:需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精确至0.5℃),用气压计测定现场气压(精确至0.1kPa),因为溶解氧的溶解度遵循亨利定律——水温越高、气压越低,DO溶解度越小。例如,水温从10℃升至20℃,饱和DO浓度从11.33mg/L降至9.09mg/L;气压从101.3kPa降至90kPa,饱和DO浓度约下降0.9mg/L。
测定时效性要求:采样后需在30分钟内完成测定;若无法即时测定,需按GB 7489要求加入固定液(1mL硫酸锰+2mL碱性碘化钾),颠倒摇匀后避光保存(最长不超过24小时)——固定液的作用是将溶解氧转化为稳定的四价锰沉淀,防止DO在运输中变化。
碘量法(现场)的测定步骤及修正方法
碘量法是溶解氧测定的经典方法,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为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沉淀,加浓硫酸后沉淀溶解并释放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根据消耗体积计算DO浓度。
现场操作需严格遵循“即时固定、避光保存、快速滴定”原则:采样后立即将吸管插入水样液面下,依次加入1mL硫酸锰和2mL碱性碘化钾(避免带入空气),盖紧瓶塞颠倒摇匀(出现棕色沉淀);待沉淀下沉至瓶身1/2处,再次颠倒摇匀;测定时打开瓶塞,快速加1mL浓硫酸,摇匀至沉淀完全溶解(溶液呈黄/棕色);取100mL溶液于锥形瓶,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淡黄色,加1mL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褪去,记录消耗体积。
干扰修正需针对性处理:含亚硝酸盐的水样(如生活污水污染的地表水)用叠氮化钠修正法——加碱性碘化钾前先加1mL叠氮化钠,消除亚硝酸盐对碘离子的氧化干扰;含亚铁离子的水样(如还原性溪流)用高锰酸钾修正法——先加0.5mL硫酸和1mL高锰酸钾,静置10分钟(红色不褪),再加1mL草酸除去过量高锰酸钾,后加固定液。
碘量法的注意事项: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需每周标定(现场使用前核对浓度);淀粉指示剂现配现用(放置过久失效);滴定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碘挥发);玻璃器皿用盐酸浸泡洗净(避免有机物残留)。
电化学探头法的现场操作要点
电化学探头法(膜电极法)是现场快速测定的常用方法(HJ 506-2009),原理是氧气透过聚四氟乙烯/硅橡胶膜扩散至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电流强度与DO浓度成正比。
操作前需预极化电极:将电极浸入蒸馏水或待测水样,打开仪器预热10-15分钟(按说明书),使电极稳定。测定时将电极插入水样5-10cm处,保持搅拌速度一致(200-300r/min)——搅拌可保证氧持续扩散至膜表面,避免扩散不足导致读数偏低。
温度补偿是关键:多数仪器具备自动温度补偿,若手动补偿需根据水温调整参数——电极响应斜率约为2.3%/℃(20℃时),如水温25℃需补偿至对应斜率。读数需等待显示稳定(30-60秒),记录DO浓度(mg/L或%饱和度)。
电极维护要点:膜需保持完整,若污染(悬浮物、油污)用湿棉球轻擦或更换;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需定期补充(浸没电极);长期不用时浸泡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防止膜干燥)。
电化学探头法的零点校准方法
零点校准用于消除电极背景电流,需用“无氧水”作校准液。无氧水配制:1000mL蒸馏水加0.5g亚硫酸钠(Na₂SO₃)和0.1g氯化钴(催化剂),摇匀至溶解——亚硫酸钠与氧反应生成硫酸钠,钴盐加速反应,确保DO<0.1mg/L。
校准步骤:预极化后的电极浸入无氧水(没过膜),搅拌至读数稳定,按“零点校准”键调至0.0mg/L。注意:无氧水现配现用(避免氧重新溶解);若读数无法降至0,需清洗/更换电极(膜污染或电解质不足)。
电化学探头法的跨度校准方法
跨度校准确保电极响应线性,需用“饱和溶解氧水”作校准液。饱和水配制:蒸馏水曝气2小时(或搅拌通空气30分钟)至DO饱和;或用市售标准溶液(如10.0mg/L)。
校准前计算现场饱和DO浓度:公式为DO饱和=(8.244×P)/(273+t)-0.0031×P(P为气压kPa,t为水温℃),或查《饱和溶解氧浓度表》(如20℃、101.3kPa时为9.09mg/L)。
校准步骤:电极浸入饱和水(与现场水温一致),搅拌至读数稳定,按“跨度校准”键调至计算的饱和浓度。注意:饱和水需与水样温度一致(避免误差);标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且未污染。
现场测定的干扰因素及消除
地表水常见干扰包括还原性物质(硫化物、亚铁离子)、氧化性物质(氯气)、悬浮物(泥沙、藻类)及油污,需针对性消除:
还原性物质干扰:含硫化物的水样(发黑河水)加醋酸锌溶液,使硫化物沉淀为硫化锌;含亚铁离子按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处理。
氧化性物质干扰:含氯气的水样(工业废水污染)加0.1mL 10%硫代硫酸钠,摇匀静置5分钟,还原氯气后测定。
悬浮物/藻类干扰:用中速滤纸过滤(避免曝气)或明矾絮凝(加少量明矾静置10分钟,取上清液),防止阻碍氧扩散(探头法)或吸附碘(碘量法)。
油污干扰:用脱脂棉吸去表面油污,或分液漏斗分离油污层;探头法用酒精擦拭膜表面,去除油污后校准测定。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水样检测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