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柱碰撞安全测试中乘员头部保护的关键指标
碰撞安全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侧面柱碰撞是交通事故中极具危险性的场景之一,据统计其占侧面碰撞致死案例的30%以上。由于车辆侧面吸能空间有限,乘员头部易直接与刚性柱体或变形内饰接触,引发脑损伤、颈椎骨折等严重伤害。在安全测试中,头部保护的关键指标既是评估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核心依据,也是指导侧面结构、侧气帘等部件设计的重要基准。本文将围绕这些指标展开,解析其对头部保护的实际意义与测试逻辑。
头部碰撞速度:动能传递的核心指标
头部碰撞速度指假人头部与柱体/内饰接触瞬间的线速度,直接决定动能传递量——根据E=½mv²,速度翻倍会让动能增至3倍。侧面柱碰撞中,车辆通常以32km/h撞击刚性柱,乘员头部因侧面结构快速变形,易加速至危险速度。若速度超20km/h,脑震荡风险显著上升;超30km/h则可能引发颅内出血。
测试中通过假人头部惯性测量单元(IMU)记录速度,重点关注碰撞前10ms的变化。工程师会调整侧防撞梁位置或吸能盒刚度降低速度——比如将防撞梁前移100mm,可使速度降低约5km/h,有效减少动能传递。
需注意的是,速度并非越低越好,需平衡结构吸能与乘员舱空间:过度吸能可能导致舱内变形,反而缩短头部与柱体的距离,间接提升碰撞速度。
头部加速度峰值:脑组织损伤的直接关联因素
头部加速度峰值是假人头部重心的瞬时最大加速度(单位:g),直接关联脑组织损伤——超80g易致脑震荡,超150g则颅内出血概率达70%以上。侧面柱碰撞因柱体刚性高,碰撞时间短于50ms,峰值更易超标。
测试用三向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头部重心位置,Euro NCAP要求峰值≤80g(持续≤3ms),IIHS更严(≤75g)。这是因为短时间高加速度会让脑组织惯性移动,撞击颅骨内壁,即使峰值略低,“冲击陡峭度”也可能造成损伤。
工程师通过优化侧气帘缓冲材料(如增厚气袋层)或内饰吸能结构(如门板加泡沫)降低峰值。某车型将气帘厚度从20mm增至30mm后,峰值从92g降至72g,满足Euro NCAP要求。
头部碰撞位置:避免关键部位接触的关键
碰撞位置指头部接触柱体/内饰的区域(如前额、颞部、顶部),颞部最脆弱——颅骨仅2-3mm厚,下方有大脑中动脉,若撞到柱体棱边(半径≤5mm),即使加速度未超标,也可能致颅骨骨折或动脉破裂。
测试通过头部压力分布传感器和高速摄像记录位置,要求避免颞部接触。侧气帘需“引导”头部到安全区域:比如将气帘颞部延伸20mm,可把头部从柱体棱边引至气帘中央。某车型初期测试中颞部撞柱,加宽气帘后,碰撞位置转移至前额,伤害风险降低60%。
需注意,碰撞位置的精度要求到毫米级——即使偏移10mm,也可能从安全区域转到危险区域,因此测试中会反复验证气帘的引导效果。
头部偏转角度:颈椎损伤的潜在诱因
偏转角度指头部相对于躯干的侧屈/旋转角,侧屈角超45度或旋转角超60度,会拉伤颈椎韧带或压迫脊髓,导致骨折或瘫痪。侧面柱碰撞中,柱体撞击易让头部向侧方偏转,若角度过大,颈椎耐受极限会被突破。
测试用颈部角度传感器测量(轴为颈椎生理旋转轴),ISO 13232要求侧屈角≤45度、旋转角≤60度。工程师通过调整侧气帘固定点降低角度——比如将气帘前固定点后移100mm,某车型初期侧屈角55度,调整后降至38度,符合标准。
偏转角度还关联颈椎长期损伤:即使未骨折,反复小角度超限也可能引发颈椎病,因此测试中需关注“动态偏转过程”,而非仅看峰值。
头部与内饰的接触力:局部压强的安全阈值
接触力指头部与内饰接触的局部压强(单位:kPa),重点关注“压强”而非总力——若撞到内饰凸起(如未覆盖的金属立柱),即使总力小,局部压强也可能超颅骨耐受极限(约200kPa),致头皮撕裂或凹陷性骨折。
测试用头部表面压力阵列传感器(10mm×10mm单元)记录,Euro NCAP要求内饰接触压强≤150kPa,金属饰件≤100kPa。工程师通过内饰软化设计降低压强:比如将车门硬塑料换成发泡聚丙烯(EPP),或加10mm聚氨酯泡沫。某车型替换后,压强从180kPa降至120kPa,满足要求。
需注意,内饰的“边缘设计”很重要——若饰件边缘未做圆角处理(半径≤2mm),即使材料软化,也可能因接触面积小导致压强超标。
侧气帘覆盖范围与展开时机:被动保护的最后屏障
侧气帘需在头部碰撞前完全展开(≤20ms),并覆盖侧窗90%以上区域,才能阻挡头部与柱体/内饰直接接触。展开时机晚或覆盖不全,会让头部直接撞柱,失去保护作用。
测试用高速摄像测覆盖范围(从A柱到C柱、车窗上下沿),用传感器同步记录展开时间(Euro NCAP要求≤15ms)。某车型初期展开时间25ms,优化充气泵流量后缩短至12ms,覆盖范围从85%升至95%,头部保护效果显著提升。
气帘的“贴合度”也很关键——若展开后与侧窗间隙超20mm,头部仍可能穿过间隙撞柱,因此测试中需验证气帘与车身的匹配性。
头部伤害指数(HIC):综合风险的量化评估
头部伤害指数(HIC)是综合指标,通过积分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量化风险,侧面碰撞常用HIC15(15ms内积分)——因碰撞时间短,HIC15更能反映实际伤害。IIHS要求HIC15≤700,Euro NCAP≤650。
测试用头部加速度数据计算HIC,能综合峰值与作用时间:即使峰值未超标,若作用时间长,HIC仍可能超限。工程师通过组合优化降低HIC——比如同时加厚气帘(降峰值)和软化内饰(延长时间),某车型HIC15从780降至620,满足Euro NCAP 5星要求。
HIC是最接近实际伤害的指标之一,能有效区分“看起来安全”与“实际安全”的设计,因此被各测试机构列为核心评估项。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碰撞安全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