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氯漂色牢度测试在纺织品色牢度测试中的标准解读
纺织品色牢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耐氯漂色牢度是纺织品在含氯氧化剂处理下保持颜色稳定性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医院布草、泳池泳衣、酒店毛巾等高频接触氯漂产品的使用价值。由于氯漂的强氧化性,其对颜色的破坏机制区别于常规洗涤或光照,因此需要专门的测试标准统一方法与评定规则。本文聚焦ISO、AATCC、GB等主流标准,拆解耐氯漂色牢度测试的核心要求,帮助行业从业者准确理解标准逻辑,规避测试误区。
耐氯漂色牢度测试的核心目的
耐氯漂色牢度测试的本质,是评估纺织品在模拟氯漂环境下的颜色保持能力——这里的“氯漂环境”不仅包括工业洗涤中的含氯洗涤剂,还涵盖泳池水、医院消毒用的含氯消毒液等场景。与耐洗色牢度(侧重机械摩擦与洗涤剂)、耐晒色牢度(侧重紫外线)不同,氯漂的破坏力来自次氯酸根的氧化作用,会直接断裂染料分子中的发色基团,因此测试针对的是“氧化性褪色”这一特定风险。
例如,酒店布草需要每天用含氯洗涤剂清洗,若耐氯漂色牢度不足,几次洗涤后就会出现泛黄、花色;泳衣则长期接触泳池中的低浓度氯(约0.5-1.0ppm有效氯),若测试不达标,会在使用后出现颜色变浅、图案模糊。因此,该测试的核心目的是为下游用户提供“产品能否承受目标氯漂场景”的判断依据。
标准体系的主要分类与适用范围
目前全球耐氯漂色牢度测试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国际标准(ISO 105-E0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第E03部分:耐氯漂色牢度》)、美国标准(AATCC 188《耐泳池氯水色牢度》)、中国标准(GB/T 8433-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氯漂色牢度》)。
ISO 105-E03是通用型标准,适用于所有需要接触氯漂处理的纺织品,包括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其测试条件覆盖了“轻度氯漂”(0.015%有效氯)和“重度氯漂”(0.1%有效氯)两种场景,对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AATCC 188则更聚焦“泳池用纺织品”,比如泳衣、泳帽,其测试条件模拟了泳池水的真实环境:有效氯浓度50ppm、温度25℃、浸泡时间4小时,目的是快速评估泳衣在长期泳池使用中的颜色稳定性。
GB/T 8433-2013等效采用了ISO 105-E03,因此适用范围与国际标准一致,但在国内市场中,该标准是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医院、酒店等公共领域的纺织品,必须满足该标准的最低要求。
关键术语的标准定义澄清
标准中的术语定义是测试准确性的基础,其中最易混淆的是“有效氯”与“总氯”。根据ISO 105-E03的定义,“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氧化能力的氯含量,以Cl₂的质量分数表示;而“总氯”则包括有效氯和氯胺(无氧化性的氯衍生物)。测试中必须使用有效氯浓度,若用总氯代替,会导致试液氧化性不足,结果偏高。
另一个关键术语是“氯漂处理”,标准中定义为“使用含氯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的洗涤或消毒过程”,不包括非氧化性漂白(如过氧化氢漂白)。此外,“变色”指被测样品本身的颜色变化,“沾色”则指样品褪色后沾到相邻织物(如贴衬布)的程度,两者需分别评定。
测试试液的配制要求与注意事项
试液的配制是测试的核心环节,不同标准的要求差异较大。以ISO 105-E03为例,轻度氯漂试液的配制步骤为:取有效氯含量5%的次氯酸钠溶液1.5ml,加入498.5ml蒸馏水,搅拌均匀后,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节至9.0±0.2——pH值的控制至关重要,因为次氯酸钠在碱性条件下(pH9-10)稳定性最佳,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为氯气(挥发性强,氧化性下降),碱性过强(pH>11)则会破坏纤维结构。
AATCC 188的试液则更接近泳池水:取有效氯含量10%的次氯酸钠溶液0.05ml,加入1000ml蒸馏水,得到有效氯浓度50ppm的试液,pH值调节至7.5±0.5(泳池水的常规pH值)。此外,所有试液必须现配现用,因为有效氯会在2小时内挥发10%-20%,若放置过久,需重新测定有效氯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试液中不能含有金属离子(如铁、铜),因为金属离子会催化次氯酸钠分解,加速有效氯的损失。因此,配制试液时必须使用去离子水,避免自来水带来的杂质。
操作步骤中的核心控制点
样品制备是第一步,标准要求取代表性样品——对于机织物,需取经向和纬向各一块(每块10cm×4cm),避免织纹密度不均导致的结果偏差;对于针织物,需取包含线圈结构的样品,不能只取平面部分。样品需预先洗涤(按ISO 105-C01的方法),去除表面的浆料或污渍,否则会影响试液与纤维的接触。
浸泡过程的控制也很关键。ISO 105-E03要求将样品浸入试液后,在25±2℃的恒温环境中轻微振荡(频率为60次/分钟)30分钟——振荡的目的是确保样品充分接触试液,若静止浸泡,会导致局部试液浓度降低,结果不准确。AATCC 188则要求浸泡4小时,期间不振荡,模拟泳衣在泳池中的静态接触。
冲洗步骤是避免残余氯影响结果的关键。根据ISO标准,浸泡结束后,样品需用流动冷水冲洗10分钟,然后浸入0.1%的亚硫酸钠溶液中5分钟(还原残余氯),再用冷水冲洗5分钟,最后晾干(避免暴晒,防止紫外线进一步褪色)。若冲洗不彻底,残余氯会继续氧化样品,导致变色等级偏低。
结果评定的标准依据与方法
结果评定需使用标准样卡:变色等级用ISO 105-A02《灰色样卡》评定,等级从1(最差,严重变色)到5(最好,无变色);沾色等级用ISO 105-A03《沾色灰色样卡》评定,同样采用1-5级。
对于多纤维贴衬布(如ISO 105-F10《多纤维贴衬织物》),需评定每种贴衬纤维的沾色等级,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沾色结果。例如,样品沾到棉贴衬的等级是3级,沾到聚酯贴衬的等级是4级,则沾色结果为3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标准的样卡是等效的——GB/T 251-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等效于ISO 105-A02,AATCC 116《沾色灰色样卡》等效于ISO 105-A03,因此等级划分一致,但样卡的颜色深浅可能略有差异,测试时需使用对应标准的样卡。
常见测试误区的标准规避
误区一:用总氯代替有效氯。某企业曾用总氯浓度50ppm的试液测试泳衣,结果显示变色等级4级,但实际使用中泳衣仅穿3次就变浅——原因是总氯中的氯胺无氧化性,试液实际有效氯仅10ppm,无法模拟泳池环境。
误区二:pH值未控制。某实验室配制ISO试液时,未调节pH值(自来水pH约7.5),导致次氯酸钠分解,有效氯浓度下降至0.01%(标准要求0.015%),结果变色等级偏高1级。
误区三:浸泡时间不足。某企业测试酒店布草时,将ISO标准的30分钟浸泡缩短至15分钟,结果显示变色等级4级,但实际洗涤5次后布草泛黄——原因是浸泡时间不足,未充分模拟实际氯漂的累积效应。
误区四:冲洗不彻底。某实验室冲洗样品时仅用冷水冲5分钟,未用亚硫酸钠还原,导致残余氯继续氧化,变色等级从4级降至3级——标准要求用亚硫酸钠还原,是因为冷水无法彻底去除残余氯。
相关服务